零碳泥变——云南大学固源科技团队使废弃渣土低碳焕新生

来源:东方网    2025-05-14 09:59
来源: 东方网
2025-05-14 09: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4年建筑材料行业大会上,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阎晓峰表示:“要将全面绿色转型作为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全力解决水泥产能过剩矛盾,着力提升建材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着手推动建材行业能源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努力营造有利于建材行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环境。”我国将加快构建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推动建材行业顺利迈向绿色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大势已经形成。

近日,云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杨一帆和吴昭延同学带领的固源科技团队,针对当前工程建材领域的热点课题——流态固化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该团队集结多学科优秀学子,在郎雷副教授和夏跃林老师的指导下,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通过系统性实验与技术创新,成功攻克流态固化土在实际应用中的核心难题,实现“零压实”施工、高强度与高流动性协同优化、长效耐久性提升三大技术突破,为现代工程建设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材料解决方案。

传统流态固化土技术常面临施工效率低、材料性能不稳定等痛点。固源科技团队创新研发的新型流态固化土技术,通过精准调控材料配比与工艺参数,首次实现流动度的精确动态控制,显著缩短工程周期。硬化后的材料在体积稳定性、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等方面表现优异,可有效降低路基沉降、裂缝等工程病害风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负责人杨一帆表示:“我们的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流态固化土‘强度-流动性’的矛盾,其‘零压实’特性更能适应复杂施工环境,尤其适用于抢险救灾、地下回填、道路快速修复等场景。”目前,该成果已通过实验室验证,并进入校企合作试点阶段,有望为基建行业提供更高效、环保的建材选择。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建筑行业的绿色化转型迫在眉睫。云南大学流态固化土利用团队凭借其创新技术,成功实现废弃泥浆的高效回收与资源化利用,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该团队依托自主研发的定制化配比技术,能够根据不同施工场景的废弃泥浆特性,精准调整流态固化土配方,实现现场回收、即时处理、就地再利用的闭环模式。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大幅降低了传统建材的运输成本和碳排放,还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使废弃泥浆的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短期来看,该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合作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团队方案能够降低施工企业材料购买及运输成本降低,同时缩短施工周期,有效提升了项目的经济性和竞争力。

从长远发展角度,固源科技团队的技术创新更具深远意义。传统建筑行业长期面临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等问题,而流态固化土的推广使用,可减少天然砂石开采,降低建筑垃圾产生,推动行业向低碳、循环、可持续方向发展。

目前,云南大学固源科技团队在技术推广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团队负责人杨一帆和吴昭延的带领下,该团队已成功与北京、重庆、广州、昆明、泰安等多个城市的技术型企业和建筑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新型流态固化土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标志着这一创新成果正式进入市场化推广阶段。

据了解,此次合作将重点围绕新型流态固化土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地基处理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展开。团队根据不同地区的工程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确保技术能够因地制宜地发挥最大效益。

吴昭延表示:"我们期待通过这次全国范围内的合作,验证技术在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应用积累宝贵经验。"据悉,团队还计划在未来将合作范围扩展至长三角和中部地区,进一步构建全国性的技术应用网络。

此次多城市合作的达成,不仅彰显了新型流态固化土技术的市场认可度,也为建筑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推广模式。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这项创新技术有望成为我国绿色建筑材料的又一标杆。(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课题组 张容玮 李瑞)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