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一场裹挟着春雷的暴雨突袭松嫩平原。当万家灯火渐次熄灭,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第八采油厂第三作业区310注采班的远程监控室却如白昼般刺眼,十余个报警红光在电子屏上疯狂闪烁,警报声与窗外的电闪雷鸣交织成危险的乐章。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石油工人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在雨幕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英雄史诗。
新帅首战,泥潭里的青春淬炼
暮色如墨,310注采班新任班长包磊的雨衣已完全浸透,雨水顺着安全帽檐形成透明的帘幕,模糊了他紧盯仪表盘的双眼。晚上21时17分,对讲机突然炸响:“3号计量间回压突破1.8兆帕!”这个80后青年猛地攥紧手电筒,靴底在泥浆中打滑的瞬间,却已转身冲向险情核心区。
这是包磊走马上任的第四天。自接棒以来,他几乎将自己钉在井场,首日,办公室的灯光彻夜未熄,他逐页研读百余份管线图纸,直至窗外泛起鱼肚白;次日,他在例行巡井时敏锐捕捉到异常油污,带领团队通宵排查,成功化解潜在隐患;第三日,面对1号油干线突发险情,他沉着指挥,力挽狂澜,然而,这场暴雨带来的“大考”,远比他预想的更加严峻。
抢修现场宛如泥潭战场,泥浆没至膝盖,每前进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包磊深一脚浅一脚地穿梭其中,雨水冲刷着他年轻却坚毅的面庞。凌晨2时许,探照灯的光束穿透雨幕,照亮焊缝处斑驳的水痕。“焊缝要斜45度咬合!” 他沙哑的指令在风雨中回荡。焊枪迸发的火星与雨水碰撞,溅起细密的水雾,身旁的塑料布在七级狂风中猎猎作响,宛如一面不屈的战旗。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回压数据终于恢复正常。包磊望着雨中有序运转的抽油机群,裤脚凝结的泥块沉甸甸的,那是他青春的勋章。
暗夜争锋,与泄漏“黑龙”的生死时速
子夜0时32分,惊雷炸响的瞬间,311注采班值班室的电话铃声骤响。输油管线穿孔!李本才抄起雨衣冲出门外,57岁的身影在雨幕中依然矫健。现场的景象触目惊心:黑色原油与雨水混合,形成一条狰狞的“黑龙”,正以惊人的速度扩散。
“所有人听令!围堰组立即前移三米,形成第一道防线!堵漏组准备卡具,听我指挥!”老李的吼声穿透雨幕,震人心魄。冰冷的油水混合物顺着领口灌入,他却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地指导着抢修工作。班组成员们在能见度不足3米的恶劣环境中默契配合,防雨棚在泥水中迅速搭建,专业堵漏工具在风雨中精准定位。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持续了整整五个小时。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泄漏点终于被成功封堵。满身泥浆的队员们相视而笑,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这场暴雨,终究未能撼动石油人用责任与担当铸就的坚固防线。
泵房攻坚,驯服失控“水蛇”的闪电战
与此同时,肇一联合站的警报声划破夜空。5号注水泵突发故障,高压水柱喷涌而出,瞬间将泵房变成一片汪洋。胡光熙带领抢修小队逆流而上,顶着“水蛇”的猛烈冲击,艰难地靠近故障点。
“密封件偏差不能超过半毫米!”在震耳欲聋的水泵轰鸣声中,胡光熙大声提醒着队员。积水漫过膝盖,水流冲击力巨大,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危险。但他们凭借精湛的技术和无畏的勇气,在60分钟内完成了这场堪称“毫米级”的精密手术。当失控的“水蛇”终于被驯服,地面积水中倒映着队员们比出的胜利手势,疲惫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雨过天晴,春风轻抚着采油树,抽油机不知疲倦地上下摆动,仿佛在向这些英勇的守护者致敬。而石油工人们并未停歇,他们深知,在保障能源安全的道路上,永远有新的挑战等待着他们。那些蜿蜒的管线,不仅输送着黑色的“血液”,更承载着石油人永不言弃的信念与坚守。他们的身影,永远是风雨中最坚实的防线。(杜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