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5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系列活动暨AI赋能艺术(音乐)课堂教学研修活动”在广州市星执学校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汇聚全国艺术教育领域顶尖专家、教研员及一线教师,围绕新课标实践、AI技术赋能艺术课堂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活动前期,共收到全国各地中小学提交的百余节录像课。专家组秉持着严谨、专业的态度,对这些课例进行了严格审核,最终遴选出18节小学、初中、高中优质课作为现场展示课,其中音乐课例与美术课例各占9节。广东省康华名教师工作室入室成员、佛山市顺德区拔萃实验学校的田琳琳老师凭借其出色的课例设计,成功通过专家评审,与全国同行一同踏上探索AI技术与音乐教育融合创新的征程。
AI破局:情境课堂焕发生机
在5月13日的课例展示环节中,田琳琳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音乐课《白桦林好地方》。面对加拿大民歌中“海狸、小麋鹿”等异域元素的抽象难题,田老师创新引入AI技术与AR虚拟场景,将白桦林生态动态呈现于课堂,学生仿佛置身异国森林,与虚拟动物互动。这一设计不仅突破地域认知局限,更激发学生对音乐情境的深度体验。课堂上,田老师还融合沙画艺术、戏剧表演等跨学科元素,以“音乐为针,多艺术为线”的融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创编、表演中感知音乐之美,践行新课标“以美育人”理念。
佛山市顺德区音乐教研员、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康华老师在评课中感慨道:“AI技术为教学难点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但技术的核心始终是为育人目标服务的。回顾这堂课的打磨历程,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教育创新的温度。”康华老师深情讲述了田琳琳老师与团队共同探索的日日夜夜。当《白桦林好地方》的教学设计初遇瓶颈时,康华老师率先提出了“用科技魔法唤醒教材”的构想,将AR增强现实技术引入音乐课堂,让异域风情的白桦林在教室中立体绽放。康华老师还回忆起团队在湿地公园实景拍摄时的艰辛场景,38℃的高温下,水汽蒸腾,蚊虫如黑雾般盘旋叮咬,老师们的小腿被叮出串串红斑,但他们却笑着调侃:“我们和白桦林的小动物一样被蚊子宠爱啦!”说到此处,康华老师的声音突然哽咽,“正是这样的乐观与坚持,让AR场景里飘落的每一片白桦叶都浸透着教育的温度。”
科技与人文交融:重构艺术教育新生态
活动期间,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彭吉象教授指出:“新课标要求教师兼具科技能力与人文素养,AI不是替代艺术,而是拓展美的表达维度。”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张春辉、广东省教研员周风甫等专家则从政策解读、工具应用等层面,探讨AI如何助力课程开发与学生个性化学习。
佛山市音乐教研员曾春燕在专题分享《教材歌曲“活”起来》中,系统阐释“情境表演唱”如何激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静态教材转化动态剧场,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这才是‘万物皆可美’的教育真谛。”
迈向“素养育人”新时代
为期三天的研修活动,既是对全国艺术教育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未来课堂的一次先锋探索。田琳琳老师在反思中坦言:“AI赋能让课堂边界无限延伸,但教师对育人价值的思考永不能停步。”正如康华名教师工作室始终践行的理念——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方能在教育变革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本次活动为全国音乐教师搭建了一座智慧共享的桥梁,更为AI时代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在科技与人文的交织中,中国美育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勇敢地谱写新时代的育人篇章,引领着无数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追逐梦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