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盛学校:职教高考与定向就业的双轨成才之路

来源:东方网    2025-05-19 15:03
来源: 东方网
2025-05-19 15: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青岛中盛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打破传统教育单一路径,构建“职教高考升学”与“名企定向就业”双轨并行的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选择。

青岛中盛学校总校区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垂丰路1号众创教育产业园区,是经山东省人社厅批准的全日制中等技工学校。学校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深耕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探索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方案。学校占地310余亩,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配备了齐全的设施,包括现代化的教室、实训操作间、体育场等,满足学生 学生 、生活、实训等多样化需求。

此外,青岛中盛学校还引入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课外活动资源,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助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卓越成就。

一生一案 铺就多元成才之路

在学历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极度内卷的形态下,为了能够确保学生在三大教育模块中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青岛中盛学校积极寻求突破,成功引进“一生一案@目标教育”。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教育路径,确保他们能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身的指导与支持,同时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导向,将学生发展细化分解为“价值目标、生活目标、学业目标、职业目标”四大模块,对应开展“成人教育、成长教育、成才教育、成功教育”的“四成教育”,形成分阶段、可操作的目标体系。

为了精准落实这一教育理念,青岛中盛同时引入 “EDGPS-Precise Positioning Test System”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能力和兴趣分析,从而进行学业导向测算和指导,制定个性化升学就业方案。

青岛中盛学校党支部书记张彦超介绍,这种方案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表现,更强调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在未来的升学和就业市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双规并行 区域职业教育新样本

学校通过引进企业专家、培养骨干教师、实施小班教学等举措,实现“因材施教”与“技能精修”的深度融合,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立志打造区域职业教育新标杆。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青岛中盛学校始终坚持以“职教高考”与“定向就业”为核心发展策略,着力推行引导式教育模式。通过实施固定班级人数的小班化教学方式,学校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教学服务。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能够更加专注地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化需求,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养,确保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学校还积极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助力他们顺利实现从学业到职业生涯的平稳过渡。

同时,学校特别为参与职教高考升学班的学生配备了“清北助教团队”。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杰出学子,从而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得到显著提升。通过与这些顶尖高校学生的深入交流,学生们不仅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在与强者共处的环境中,有效激发自身的内在潜力。这种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和资源,无疑将为学生们的备考之路增添强劲动力,助力他们迈向更高的目标,实现个人的学业理想。

四大特色班型创新教育模式再升级

青岛中盛技工学校紧密跟随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结合山东本地经济发展特点,不断优化专业设置。

目前开设职教高考升学班、国际中文项目班、创新创业班、国企委培订单班四大特色班型,涉及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护理、美术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物流、焊接技术、机电一体化、休闲体育、会计、航空服务、国际中文、教培方向、电商方向、餐饮零售、青岛海尔方向、中国核电方向、胶东机场方向、入伍预备方向20个专业类型。

张彦超书记介绍道,目前学校已经与海尔智家、海信集团、中车四方等2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开设“国企委培订单班”,以“务实创新”的育人精神贯穿教学全程,实行“入学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的定向培养模式,优质岗位覆盖智能制造、现代服务、文体产业等领域。并依托工业机器人、休闲体育两大王牌专业,重点打造“智能智造”与“文体健康”两大“特色专业集群”,构建“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协同发展格局,彰显“盛和致远”的办学追求。

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中盛模式”的探索创新,优化个性化升学路径,为更多学子搭建实现梦想的阶梯,书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陈坤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