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牵手非遗丨探索第三届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中的“人文密码”

来源:东方网    2025-05-24 09:47
来源: 东方网
2025-05-24 09: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你以为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只有硬核科技?那可不止如此!在第三届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现场,苏州文化生活馆成为最受欢迎的打卡地之一,非遗技艺与苏作精品在此汇聚,一场“科技与文化”的对话悄然上演,让无数观众在惊喜中感叹:“原来科技展还能这么有文化味儿!”

步入苏州文化生活馆,仿佛走进了一条时光长廊——一边是千年流转的手艺,一边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展馆精心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区以及文化沙龙区,不再是单向的展示,更是一次次心灵与技艺的双向奔赴。

八位苏作大师或静心演绎匠艺之美,或娓娓讲述技艺背后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铜炉艺术:时间容器的传承与跨界

铜炉不仅是器物,更是文人精神的载体。苏州炉缘阁美术馆姜子寒分享的铜炉制作技艺不仅是对器物的精雕细琢,更是对文人精神的追寻。每一尊铜炉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匠人的温度,通过铜炉这一“时间容器”,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独特魅力。

漆艺新生:古老工艺的时尚蜕变

漆器制作技艺拥有八千年历史,自古服务于皇家贵族,其原料取自漆树,并可入药。在沙龙活动中,大漆艺术家邵宗稳以“大漆工艺从传统到年轻化表达”为主题,分享了天工巧绘大漆文化传承项目的现代设计理念与工匠精神。此项目探索了大漆这一古老媒材的当代语言,将现代时尚元素色彩、造型,与传统漆艺技法相“混搭”,既注重实用也强调审美,使大漆工艺融入日常生活中。

从顽石到艺术品:藏书澄泥石刻技艺

张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藏书澄泥石刻"代表性传承人,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创新传统工艺方面成就卓著。在本次沙龙活动中,他以"澄泥石刻的文人精神与当代传承"为题,生动讲述了这项古老技艺走进社区、校园的实践历程。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将石刻艺术中蕴含的文人风骨与美学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正念绣道的疗愈之美:一针一线,绣出心灵的宁静

本次大会还展出了正念美学与正念绣道创始人唐一均先生的艺术疗愈作品,他致力于将传统非遗苏绣转化为有益于当代人心理健康的艺术实践。他独创融合了艺术、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正念美学,强调通过审美唤醒内心觉察,实现情绪疗愈与智慧成长。其核心实践正念绣道不仅超越了传统刺绣的范畴,还结合了呼吸、动作觉察及色彩引导,创造出独特的疗愈体验。他研发的“正念绣道四轮法”,借助针线与色彩的动态互动,帮助人们缓解焦虑,重建情绪平衡,让非遗技艺成为当代心灵疗愈的力量。

陶瓷制作技艺:青瓷之美焕发新生

工艺美术大师、青瓷传人谷昆谚在活动中分享了他对青瓷东方美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见解。多年来,她潜心钻研陶瓷相关的其他专项技艺,融设计、制作、鉴定与修复技能于一身,其代表作《喜在眼钱》《竹报平安》《梦莲香薰炉》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既体现了文化的厚重感,又富有现代审美情趣。

守护水乡基因:阳澄湖渔民服饰的复兴

高春花老师作为阳澄湖渔民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以细腻的工艺手法与创新的设计理念,让这一传统服饰焕发新的生机。活动现场,她向观众介绍了阳澄湖渔民服饰的独特风格与历史渊源,让更多人认识这件承载水乡记忆的文化符号。高老师不仅在延续一门手艺,更是在讲述关于水乡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千年珠光焕发新生:苏印珠宝的魅力

渭塘被誉为“淡水珍珠发源地”,苏印珍珠第四代传承人计杏元老师以渭塘为根,将千年珍珠文化娓娓道来。他不仅解密了珍珠从孕育到璀璨的生命历程,还分享渭塘珍珠从定制到潮玩的IP化探索,让东方珠韵闪耀国际舞台。正如珍珠历经磨砺方显光华,计老师用匠心诠释着传统工艺在当代的蜕变与新生。

剪纸艺术:指尖上的智慧与美

活动现场,文刀剪纸非遗传承人刘福泉老师以独创的针刺剪纸技法惊艳全场。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他手中幻化出千般变化,既传承着江南美学的精髓,又开创了剪纸艺术的新境界。每一道剪痕都是对传统智慧的致敬,每幅作品都在诉说着中国人最朴素的生活美学。

这是一场科技与文化交织的华美乐章,是一次传统与现代跨越千年的深情相拥。第三届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在苏州圆满落幕,留下了无数动人的瞬间与富有温度的思考。

从硬核科技的前沿突破,到非遗技艺的生动演绎,大会不仅展示了创新的力量,也唤起了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共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科技改变生活的速度,也感受到了文化润物无声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的再次相聚,在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中,愿苏州这座历史与创新共生的千年古城,继续书写更多令人期待的时代华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