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激活“通道”经济新效应

来源:东方网    2025-06-05 11:15
来源: 东方网
2025-06-05 11: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欧班列“东通道”前五个月累计开行2000列,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物流网络的高效运转,更反映出中国在政策协调与技术应用上的持续投入。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赋能的结合,“东通道”在稳定中欧贸易、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政策协同是多方联动的制度保障。“东通道”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战略统筹与地方执行的精准对接。以哈尔滨铁路局为例,其与海关、边检等部门建立的“联合调度机制”,通过提前共享班列信息、动态调整通关流程,将单列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8小时内。此外,地方政府对沿线城市的产业布局也进行了针对性规划,例如同江市依托铁路口岸发展木材加工和粮食仓储产业,形成“运输—加工—出口”的闭环链条。这种政策层面的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使数字化赋能的效率跃升。技术手段的应用为“东通道”注入了新动能。例如,满洲里口岸引入的“智能调度系统”可实时监控班列位置、装卸进度及货物状态,通过算法优化车流分配,减少空载率15%以上。绥芬河站则试点“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货物从发运到交付的全流程数据共享,降低纠纷率30%。同时,自动化装卸设备的普及(如龙门吊、无人叉车)使得单个集装箱的装卸时间缩短至2分钟内。这些技术的落地,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也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物流需求提供了灵活性。

国际合作促规则对接与市场拓展。“东通道”的畅通运行还依赖于与沿线国家的规则对接与市场协同。例如,中欧班列与波兰、德国等国的铁路运营商签订的“互认协议”,统一了货物分类标准和运输时限要求,减少了跨国运输中的合规成本。此外,通过与欧洲物流企业的合作,班列线路逐步向中小城市延伸,如新增连接荷兰蒂尔堡、德国慕尼黑的支线,覆盖更多终端市场。这种基于国际规则的深度合作,不仅扩大了中欧班列的辐射范围,也为沿线国家创造了更多贸易机会。

中欧班列“东通道”的发展路径表明,政策协同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是推动国际物流高效化、稳定化的关键。通过制度设计的优化、技术手段的迭代以及国际规则的对接,“东通道”不仅成为中欧贸易的“稳定器”,也为全球供应链韧性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随着更多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融入,这一通道有望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服务边界,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更持久的发展动能。(周玉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