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幸福装进声波里:全国首个新中式播客节破解当代人精神焦虑

来源:东方网    2025-06-10 11:03
来源: 东方网
2025-06-10 11: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深夜谈谈在檀谷打造全国首个“新中式播客游园会”,用慢福对谈开处方

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内容消费正在经历从"功能满足"到"体验沉浸"的跃迁。我们发现,那些真正破圈的文化活动,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内容输出,而是构建起完整的"场景世界观"——用在地文化作剧本,以空间为舞台,将参与者转化为故事的主角。

2025年端午节,「声量Fu·播客游园会」在檀谷完成了一场先锋实验:以"新中式"为美学基底,重新解构播客这一声音媒介的时空可能性。这不仅是深夜谈谈播客网络12周年的献礼,更是一次对"声音场景化"的深度探索——当播客离开密闭录音棚,当被声音链接的朋友们在檀谷汇聚,播客们用熟悉的声音在舞台上鲜活的侃侃而谈;青年艺术家们摇身一变“艺术工人”,将AI融入潮流艺术,让艺术不再遥不可及,而被听见、触摸甚至重组;当落日余晖笼罩,音乐和脱口秀登场,节日庆典的氛围在此刻被推向高潮。

真正的“幸福”,就藏在此刻,幸福感不再是困在信息茧房里想象远方,而是当下。

用多元观点,去探索世界。看传统如何被"听见"而非仅被"看见"。

声量Fu——新中式声景融合的端午慢福实验

5月31日至6月2日,一场声音的先锋实验在北京檀谷上演。

由深夜谈谈播客网络与北京檀谷联合主办的全国首个新中式播客节——「声量Fu」播客游园会,在檀谷慢闪公园落地。

这场以“慢福”为精神内核的72小时声音实验,以“新中式浪漫”为美学基调,主舞台灵感源自“曲水流觞”,山林、庭院、古槐树下散布着松弛的“声景休憩地”,潭柘寺分会场更让1700年古刹的晨钟暮鼓成为天然收音场。参与者自由穿梭于11场高质量主题对谈、3场落日音乐会、青年艺术市集、户外运动与疗愈工坊之间,深度体验声音场景化的无限可能。

活动汇聚了热门播客嘉宾、音乐人、艺术家、脱口秀演员、户外运动爱好者、及疗愈达人等不同身份、不同行业的“发声者”,他们化身思想熔炉,在层峦浸染的声场中碰撞火花:从袁弘(演员/阿特脑壳主理人)畅谈“传统当代,美美与共”,到相征(大内密谈)探讨“赛博禅修”,再到冯满天的中阮跨界演绎……共同思辨“中国式幸福”的内涵。

这场由声音、空间与端午节气编织的“新中式播客游园会”,吸引了数万关注思潮与生活方式的年轻人线下参与,全网传播量突破2.3亿,让每位游园者成为中国式幸福定义的共创者,真正“听见”传统新生。

深夜谈谈的12年——从声音生产者《大内密谈》到播客游园会声量Fu

“声量Fu”播客游园会的诞生,植根于深夜谈谈播客网络12年对播客行业的深耕与突破。作为行业先行者,深夜谈谈不仅打造了现象级标杆节目《大内密谈》——其单期节目创下全网14天内播放量突破2000万+的惊人纪录,更始终引领着播客形态的进化。

“声量Fu”这一主题名称本身,便是一场精妙的声音文化解构。

“声量”, 声音能量,“Fu”,则巧妙谐音“福”,既是端午祈福的传统内核也是中国传统的福文化,并延伸出“慢福”这一活动精神——倡导在慢节奏的深度对话与沉浸体验中,感知幸福的本真。

两者的结合,“声量Fu” 的核心命题呼之欲出:探索并定义属于当代中国的幸福生活图景。它旨在打破长久以来将播客简单视为“舶来品”的刻板印象,证明播客本身具有强大的本土文化承载与创新表达能力。

声景交融游园会——五大活动板块焕新檀谷活力

当新中式的东方美学碰撞Z世代的思想野性,这座被声波点亮的山谷正引爆一场颠覆耳膜的思想风暴!

亮点1:思想对谈核反应堆|11场新中式辩论熔炉

在曲水流觞间,11场跨界Talk硬核开麦,展开了一场横跨艺术、商业、科技、心理与生活方式的思辨盛宴。全方位展开讨论,从传统现代美美与共到赛博空间中的“电子木鱼修行”,从经典剧集到NBA赛场,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总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学共鸣;焦虑青年的自救悖论里,既是对焦虑青年自救悖论的温柔叩问,亦是为"新中式精神疗愈"提供的另类处方。让袁弘、相征、南子、重轻等大咖带你用声音解剖时代!

亮点2:艺术嘉年华|解锁「声景融合」的N+种玩法!

音乐人火星电台带来触动心弦的旋律,脱口秀的爆梗点燃肾上腺素!

阮咸音乐家冯满天用千年非遗演奏出现代音符,他手中的古老中阮,在“新中式”的语境下焕发出令人惊叹的当代生命力。

抖音艺术×阿特脑壳联袂打造的「青年艺术市集」,及特邀艺术家联展[艺术工人」,袁弘领衔的新锐艺术家天团,10位艺术创意摊主合力共创,打造16个充满个性与灵感的艺术摊位,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展现生活的诗意与创意。用作品轰炸你的视觉神经。艺术?音乐?播客?界限在这里彻底粉碎!

亮点3:山谷疗愈|户外疗愈、慢福四艺的身心休憩

声音与自然的融合不止于聆听,更在于身心的同步律动。

在潭柘寺分会场,破晓时分,潭柘寺徒步上香,让千年钟声荡涤灵魂,构成独特的身心声景。檀谷的定向越野则更添挑战趣味,将户外运动升华为一场在自然脉动中寻找内在平衡的“声景疗愈”之旅。投身「山系疗愈」,对抗内卷要有个好身体,让身心在繁杂中慢下来休憩。

回归“慢福”本质,精心设计的疗愈工坊,体验“静”的力量。“慢福四艺”——在阮咸的轻击下体悟节奏的韵律,于制扇过程中凝神静气,在放风筝时仰望天空。这些看似简单的“慢动作”,恰恰是深度松弛、找回身心连接的关键,让“中国式幸福”在指尖的专注与心灵的宁静中悄然发芽。

五大板块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如同声波般在檀谷与潭柘寺的空间里交织、共振,共同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体验多元的“慢福”宇宙,让关于幸福的声音探索,变得立体、可感、深入人心。

本届「声量Fu」播客游园会圆满成功,实现全域传播与场景创新双突破。在3天的时间内,进行了:11场高质量对谈,话题涵盖艺术、心理、 生活方式。3场“落日舞台”演出、16个艺术摊位、驻场22个艺术作品展出以及2项户外活动,3组中式童年游戏,三天共4000+人次到场参与,现场热度持续高涨,#声量Fu游园会直播#登上微博热搜。全网曝光量超过1.5亿,聚焦播客的新中式声景融合的独特价值。

全平台累计曝光量突破2.3亿,小红书平台衍生100+篇UGC笔记并线上联动28余家播客机构、6位跨界嘉宾,4家权威媒体机构发声。作为国内首个新中式播客节,此次活动成功验证「文化场景×声音媒介×节气IP」融合模式,跨界生态联动则标志着播客行业向沉浸式体验转型的关键进展,推动声音内容进阶为可深度体验的文化载体。

真正的成功不是流量数字,而是参与者离场时,活动的重磅观点依然在脑海“余音绕梁”。

从边缘实验到主流范式,定义声音社交新纪元

当千禧年初的耳机里流淌着英语播客的翻译腔,无人预见这门声音艺术将淬炼出本土筋骨。早期《大内密谈》用胡同串子的烟火叙事撕开裂缝——单期2000万播放量证明:中文语境的原生议题才是声波容器。

离「中文播客元年」的 2020年已经过去五年多,播客还小众吗?

据《2024年播客统计|听众统计和增长》,Prioridcta报告显示:

中文播客听众的规模2025年突破1.5亿人,2024年增速43.6%全球居首,小宇宙节目总量超13万档,同比增长40%+。

中文播客数量3年涨6倍(ListenNotes 2025),商业化率突破40%。随着中文播客的扩圈,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文化人、明星和企业家开始入局。雷军206分钟深度访谈、杨天真百万粉丝节目等现象,单向空间的《破产书店》,宣告播客已成政商文化精英深度发声与品牌建设的新基建。

播客正在突破圈层向外扩展,从早期音乐圈、媒体圈,到后来的娱乐圈、文化圈、运动圈.....拓展出了 20个多赛道,仿佛是一种涟漪。

播客让人与人建立起链接的深度也在升级,这个链接并不仅仅是原来心智上的记忆,而是真正形成的关系。关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输出和表达。播客开始从线上走到线下,声量Fu这场新中式声景实验,便是将线上听众与主播之间的链接在线下进行真实呈现和释放。

深夜谈谈播客网络从2023年举办首届播客线下派对“声量”,开始尝试将播客从线上带到线下,到2024年的声量OUT,探索播客+的更多可能性,本届声量Fu也标志着其从线上内容生产迈向线下沉浸式体验设计的战略升级,回应着年轻一代对深度连接与意义追寻的渴望。

声量Fu创新式将端午的传统文化为内核,将内容、空间、人之间的关系深度融合,用多元化的活动板块,把檀谷文化商业场域打造成沉浸式声场,验证了"文化IP+声音媒介+场景运营"的商业公式,为当下产业转型如何解构提供了新维度的视角。11场对谈的多元观点不仅冲击着听众——在播客游园会,打破了内容创作者与听众的边界,这里的每一个人,既是创作者,也是听众。所有人在檀谷声波动线设计的体验中,更加充分的了解彼此,大家在交流的时候更多是互相的激发,而不是消耗。在追问“什么是幸福”的同时感知幸福,这正是慢福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

“声量Fu”游园会,正是为这群渴望思想碰撞、追求生活质感的年轻人打造。它提供一个场域,让关于“中国式幸福”的讨论,不再停留于纸面或被简单定义,而是在声音的交织、空间的流动与真实的互动中,被听见、被感受、被共同书写。

在信息纷繁、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需要搭建一个深度对话、思维碰撞的平台,让个体声量得以放大,让行业脉搏清晰可触。

声量不息。声量将持续进化,激发更多“微小而确定”的声音破土而出,让每一次发声都更有力量,每一次连接都创造更大价值。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