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建行:以金融活水浇灌“百千万工程”,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东方网    2025-06-23 15:08
来源: 东方网
2025-06-23 15: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自2025年以来,中国建设银行韶关市分行(以下简称“韶关建行”),紧密跟随市委市政府“363”工作部署与上级行指导,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全力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该行将信贷资源精准投向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以及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实体经济领域,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金融“活水”,在粤北大地奏响了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畅通道路,铺就经济腾飞“快车道”

交通,是城市的脉络,更是经济发展的根基。韶关,地处粤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其连接大湾区与内陆腹地的重任。韶赣高速、大广高速、广乐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在此纵横交错,构建起了立体交通网络,成为韶关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脉。

多年来,韶关建行始终与地方建设紧密相连,为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累计授信支持超150亿元,为韶关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根据《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0 - 2035年)》,雄信高速(信丰——南雄)项目作为粤赣重要的出省通道,对于完善韶关交通网络意义重大。它将进一步推动韶关形成通往湖南、江西的东西向快速通道,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韶关建行积极响应,迅速组建由业务骨干构成的“任务型团队”,全力开展项目攻坚。为了获取最真实、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团队成员不辞辛劳,深入项目工地实地调研,以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紧锣密鼓地开展项目授信申报工作。并成功为雄信高速项目提供授信支持5亿元,2025年已投放贷款2亿元,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升民生福祉、增强城市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截至2025年5月末,韶关建行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近60亿元,为韶关交通枢纽的不断完善、区域经济的协同共进、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成为韶关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

保障能源,筑牢经济发展“生命线”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韶关,作为粤北生态屏障,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大力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开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韶关建行紧跟全市“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积极投身于传统能源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加大对风电、水电等绿色能源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为韶关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新丰县抽水蓄能电站绿色能源建设项目已被列入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 - 2035年)。该项目不仅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更是当地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举措。韶关建行创新运用内部银团方式,以及“项目前期贷款”这一创新产品,为该项目提供授信5亿元,有效解决了项目前期建设的资金难题,为项目的后续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翁源县生物质能发电工程项目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能够有效避免农林剩余物因无序燃烧以及弃置、填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韶关建行主动作为,积极为项目运营企业提供配套综合金融服务,近日,为该项目投放贷款5000万元,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绿色金融,对于促进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培育绿色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5年5月末,韶关建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近30亿元,增速超过30%。在金融的有力支持下,韶关正稳步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经济发展的绿色底色愈发鲜明 ,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大步迈进。

驱动科技,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韶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步伐,努力在新的经济赛道上抢占先机。

韶关建行敏锐捕捉到这一发展趋势,精准对接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企业的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人才引进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成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在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光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智能机械手臂灵活操作,一批批优质产品不断下线。东阳光公司拥有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氯碱化工、新型环保制冷剂、氟树脂化工产业,其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力量的“硬核”支撑。

韶关建行紧密围绕韶关市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在金融监管机构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的指引下,该行以特色化的创新思维、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于今年年初为东阳光公司投放2.8亿元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笔贷款及时满足了公司的融资需求,为企业的研发创新、市场拓展以及人才激励提供了有力支持。”东阳光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韶关建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公司不断优化产品工艺,高端铝箔成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电子元器件深入推进产能布局优化,能源材料在新材料研发与市场拓展中屡创佳绩。”

科技金融,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截至2025年5月末,韶关建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近40亿元,增速近20%。通过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韶关建行正助力培育壮大韶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让科技创新成为韶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推动韶关经济不断迈向新高度。

助力小微,激发经济活力“微细胞”

小微企业,犹如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虽微小却充满活力,是城市经济活力的源泉。韶关的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广泛分布于制造业、服务业、特色农业等多个领域,在稳定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韶关建行始终将服务小微企业作为重要战略方向,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了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该行成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深入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以及“金融惠企助企”专项行动,构建了“线上 + 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

在线上,依托“建行惠懂你”APP等数字化渠道,实现贷款申请、审批、支用全流程线上化,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让小微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金融支持。在线下,通过举办“银企对接会”等活动,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政策、资金、信息的精准对接,实现“资金直达基层、流程快速便捷、融资利率适宜”,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同时,韶关建行还为小微企业提供账户管理、支付结算、理财规划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自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以来,韶关建行累计走访小微企业近3500户,为1800多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近20亿元,贷款覆盖机械制造、批发零售、科技创新等多个行业。通过全方位、精准化的金融服务,韶关建行有效促进了金融服务与小微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帮助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激发了韶关经济发展“微细胞”的活力 ,为韶关经济的繁荣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振兴乡村,绘就经济发展“新画卷”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韶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韶关拥有丰富的乡村资源,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韶关建行秉持“深耕一方水土,心系当地群众”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走进田间地头,深耕乡村土地,以金融之力赋能乡村振兴,努力描绘乡村发展的美丽画卷。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而金融支持则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破解涉农企业融资难题,韶关建行聚焦县域经济和产业特色,积极开展一系列务实举措。通过与县政府签订乡村振兴合作协议、承办“百千万工程”政银企对接会、开展“金融服务下乡村”活动、加大县域支行资源投入、配置“乡村金融专员”等方式,深入了解涉农企业需求,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同时,该行积极运用“善新贷”“裕农快贷”“合作社快贷”等特色产品,有效缓解了涉农企业的融资困境,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资金“活水”。

在人民银行韶关市分行的指导下,韶关建行充分把握南雄市作为广东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地区之一的政策机遇,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与南雄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沟通合作,成功落地全省系统内首笔“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268.22万元,有效盘活了农村产权价值,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支持了县域小微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近期,韶关建行再次展现“建行速度”,积极运用总行创新产品,仅用3个工作日就成功落地全省系统内粤北地区首笔“裕农快贷(抵押版)贷款”业务40万元。该产品通过创新涉农抵质押担保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信贷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服务瓶颈。截至目前,韶关建行已累计投放该产品超过20笔,金额合计1600多万元,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5年5月,韶关建行涉农贷款余额近50亿元,增速超10%。通过持续的金融赋能,韶关建行正助力韶关乡村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生态优美的美好愿景,打造韶关特色农业品牌,激活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下阶段,韶关建行将继续坚守服务地方经济的初心使命,聚焦‘百千万工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以更精准的金融支持、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切实发挥国有大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韶关建行相关负责人坚定地表示。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