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窖藏的答案:沈荡黄酒非遗工艺解密

来源:东方网    2025-07-02 13:39
来源: 东方网
2025-07-02 13: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寻味沈荡,醉忆江南”实践服务团赴沈荡开展暑期实践

近期,为探寻传承千年的沈荡黄酒“古法酿造”非遗传统技艺,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寻味沈荡,醉忆江南”实践服务团走进浙江省海盐县沈荡镇,参观百年酒厂并对其进行调研、聆听沈荡黄酒历史讲解,同时也很荣幸地与两位非遗传承人见面并进行了访谈。

“沈荡黄酒,怎么发酵不知道,怎么酿造不知道,只知道好喝。”作家余华对于沈荡黄酒的评价在近些年引发了更多人对于沈荡这个小镇的关注。古老的街道、人挤人的胜利饭店、饭桌上温热的黄酒、一年销量15万支的白酱油雪糕和沈荡的人情味让这个宝藏的小镇逐渐地火出圈。

在老街尝过雪糕、喝喝黄酒后,越来越多的游客对于沈荡的黄酒如何发酵、如何酿造禁不住地好奇起来,随之而来的,沈荡黄酒非遗酿制技艺和修缸补缸技艺为更多人所看见,在近些年来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黄酒,是中国人与时间合作的艺术。”成员分两组行动,第一组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和全国劳模庞卫华师傅展开了深度访谈。近些年许多黄酒酿造机械化、现代化,追求产量和效率。作为一家在光绪十三年就开店的店铺,庞师傅说道在面对这样的背景时,企业内部曾经也有过要追随现代“潮流”的声音,但幸运的是坚守传统的一方还是胜利了。庞师傅形象地拿饺子做比喻:“就像我们自己家里做的饺子,虽然每一个都做得不一样,但相比于我们外面买来的,就是要好吃。”

团队成员深刻地体会到这就是沈荡黄酒传统手工酿造的魅力所在。机械化量产的黄酒也许均一、产量高、跟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但这终究是千篇一律。沈荡的黄酒每一批都用老师傅手的温度在感受,几百个日夜、无数人的匠心,在所酿成的酒注入瓶中时,对于老师傅们,何尝不是日日夜夜守护的一群孩子在长大。

黄酒,有温度,才好喝。

“这是用糯米写的诗,用陶缸封存的时光。”第二组成员走进酒厂就看到了修缸补缸非遗传承人黄建根与他的儿子。“叮叮当当”,黄建根师傅就这样敲了30多年,30万个酒坛。团队成员盛诗意问起身边的讲解员:“为什么要修补这么多缸?”讲解员为实践团解释道:“年岁越久的陶坛越好,它们透气却不渗漏,所以其酿出来的酒更加香醇,老酒越陈越香。”锤子、凿子和铁皮条(随技术进步改用树脂),“沿裂缝凿出凹槽、用铁皮条固定裂缝、涂上树脂加以晒干”这就是修缸补缸的全过程,文字虽听着简单,却是春夏秋冬在一个位置上坐如“桩”,忍受着蚊虫叮咬的辛苦过程。

成员们看到酒厂的许多缸都有着补过的痕迹,30几万个缸堆着,滴水不漏,凝聚着黄师傅的心血,像一座座高高的金字塔,不由得感叹这项技术的伟大。

黄建根师傅曾透露很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来接班,在前些年却没有如愿。但近年来,也许是为文化的力量所感染,他的儿子已经来到酒厂跟着他学习修缸技术,这也意味着更多年轻人已经愿意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为非遗注入青春力量。父子俩一同在酒厂里“叮叮当当”地敲着,酒厂的陶坛不再是一个人修补,堆叠的酒坛开始出现两代人的联结,而沈荡的黄酒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历久弥新。

技艺,有传承,更永久。

“古法酿造,足酿足成,不求做大,只求做远。”这是沈荡黄酒的酿造理念。实践服务团成员通过实地参观酒厂,与非遗传承人对话等多种形式,更加了解了沈荡黄酒酿造这项非遗技术。而作为青年一代,团队的实践不应止于了解,而应该学会做非遗文化的传播者与翻译者,利用浙财青年的力量,让沈荡黄酒为更多人所知,为沈荡黄酒做大做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进而让沈荡黄酒慢慢地走出海盐,走出嘉兴,让它的古老和长远成为它的金名片,让每一方百姓都喝到放心酒。(朱雨轩 徐稼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