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赣鄱行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瓷韵新创”实践团赴景德镇探寻工匠精神时代内涵

来源:东方网    2025-07-04 11:32
来源: 东方网
2025-07-04 11: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和“大思政课”建设,7月2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瓷韵新创”实践团走进千年瓷都景德镇,开启“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实践。这场以陶瓷文化为脉络的行走课堂,让青年学子在窑火与陶泥的对话中,解码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感受红色文化与传统工艺的深度交融。

一、窑火淬炼:传统技艺里的思政密码

在气窑开窑现场,当晶莹剔透的瓷器伴随现代工艺的精密控制诞生时,实践团成员目睹了“工匠精神”的当代诠释——新一代匠人既传承着老一辈“一毫一厘不苟且”的品质追求,又以数字化温控技术赋予陶瓷规整之美。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恰是“大思政课”中“继承与发展”辩证关系的生动教材。

而柴窑内,匠人俯身贴近窑炉,徒手将柴火送入跳动的还原焰中,指尖与火焰的距离丈量着对技艺的敬畏:每一捧柴火的添入,都是对千年烧制技艺的坚守;每一次火候的感知,都是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践行。烧窑师傅的讲解中,“传统技艺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代匠人心间的火焰”的论断,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到:文化传承的核心,是将红色基因中“坚守初心”的内核注入传统工艺的血脉。

二、破茧成蝶:残缺之美里的精神传承

在柴窑匠人李老师的工作室,一件薄如蝉翼却带有裂痕的瓷器成为特殊的“思政教具”。“厚度仅为普通瓷器三分之一,烧制成功率不足三成”的工艺挑战,与匠人“破损处亦为天然馈赠”的豁达态度,构成了一堂鲜活的“挫折教育课”。李老师指着裂痕讲述:“陶瓷匠人敢于直面百分九十九的失败,只因心中装着对1%完美的永恒追求。”这种“不惧失败、执着极致”的精神,与“强国有我”的时代号召形成深刻共鸣——正如窑变艺术需要烈焰淬炼,青年成长也需在攻坚克难中锻造坚韧品格。实践团成员在此领悟到: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技艺的雕琢,更是对“永不言弃、追求卓越”价值观的坚守,这正是红色文化育人中“砥砺奋斗”精神的具象化呈现。

三、守正出新:工作室里的文化自信

(一) 徐宁:传统技艺的当代淬炼者

在中国犀牛工作室,主理人徐宁以“稀有珍贵”的创作理念,将传统陶瓷艺术与当代审美深度融合。他展示的每件作品都承载着“千锤百炼始成金”的创作历程:从泥料配比到釉色调制,从器型设计到窑火把控,无不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匠心沉淀。正如他在与实践团交流中分享的创作感悟,对技艺“极致追求”的坚持,恰与“大思政课”中强调的“文化自信”深度契合——唯有深耕传统,方能在创新中彰显文化底气。

(二) 吴宜兴:传统工艺的年轻化破圈者

而小丑怪工作室里,吴师傅以“丑萌IP”破圈的创作实践,演绎了“传统工艺年轻化表达”的创新范式。他在传承师父徐宁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将Z世代审美语言与陶瓷工艺结合,让陶瓷艺术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生活。从“小丑怪”手机支架的制作到IP形象的潮流化设计,这种“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根”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大思政课”中“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让学生们看到:工匠精神在当代的生命力,正源于对“传统基因”与“时代语境”的创造性融合。

四、薪火相传:行走课堂里的使命觉醒

从气窑的现代光芒到柴窑的古老火焰,从工作室的匠心创作到匠人手中的薪火相传,实践团成员在这场“行走的思政课”中完成了精神的洗礼。正如学生代表金羿宏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当想到柴窑匠人凌晨三点仍守在窑前添柴时,忽然明白‘强国有我’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陶瓷匠人那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守住一份‘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此次实践将陶瓷工艺的“道”与“术”、民间艺术家的“情”与“志”,与大思政教育的“知”与“行”深度融合,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千年陶泥的温度中,感知到工匠精神作为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汇点的独特价值,也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以文化人、以艺育人”的鲜活范式。

这场陶瓷文化之旅的终章,不是实践的结束,而是青年学子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强国行动”的起点。正如实践团指导老师王泽所言:“当学生们懂得在陶瓷的方寸之间看见民族精神的厚度,在匠人的坚守之中读懂文化传承的重量,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便真正得以实现。”在窑火不熄的景德镇,“瓷韵新创”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工匠精神与时代使命的交响,正奏响属于当代青年的奋进强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