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梆声声传古韵,青春拳拳护非遗”,2025年7月4日,在焦作市武陟县冯丈村,稻花香怀梆剧社为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服务团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怀梆表演。此次演出由冯丈村稻香剧社艺人精心筹备,为前来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服务团,搭建起触摸非遗、学习传承怀梆技艺的舞台。
图1 访谈怀梆传承艺人 崔晨瑶供图
演出当日,稻花香怀梆剧社热闹非凡。天色刚刚暗下来,剧社的老艺人们纷纷出动,带着演奏的乐器和表演的道具齐聚与此,对怀梆艺术的热忱登台。《雷振海征北》旋律刚起,艺人杨趁意老师激越独特的腔调便抓住众人耳朵,的眼神、手势间,满是怀梆韵味;艺人薛凤昌老师唱起了《刘统勋私访》,紧凑的剧情与激昂唱段交织,将怀梆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2 怀梆戏剧《雷振海征北》演出 崔晨瑶供图
台下,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服务团的同学们全神贯注,有的跟着梆子的击打拍手伴奏,有的举起相机全神贯注录制,生怕错过一丝一毫演出的细节。在演出结束之后,薛凤昌老师亲自指导调研服务团的同学们演唱《桃花庵》,同学们在乐器的伴奏之中跟随艺人老师认真地练习学唱。
图3 稻花香怀梆剧社匾额 崔晨瑶供图
“之前只在相关的资料和丁老师的课堂上听过怀梆,今天现场看,老艺人们一个手势、一声唱调,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他们的唱腔中凝结着厚重的岁月感,我的心绪不自觉地就被带进戏剧中去了,真是太震撼了!”服务团成员张解语感慨道。
图4 调研服务团同学跟随艺人口头学艺 崔晨瑶供图
据悉,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服务团奔赴冯丈村,旨在深入了解、传承与发扬怀梆这一非遗文化。此次稻香剧社专场表演,是调研服务团同学怀梆学习的重要一环——老艺人用原汁原味的演出,为同学们呈现怀梆的深厚艺术精髓,从唱腔技巧到舞台表现,搭建起最直观的学习体验场景。调研服务团的成员后续还将持续跟随老艺人学唱、参与剧本收集编写,把专业知识融入非遗传承实践,让青春力量注入怀梆的非遗传承中。
图5 稻花香怀梆剧社弦乐器队演奏 崔晨瑶供图
调研服务团成员崔晨瑶在学唱《桃花庵》之后向采访人员表示:“怀梆的调子悠扬多变,初次学真的无从下手,但是指导我们的老师特别有耐心,先让我们口头学艺,又让我们打梆子,伴随着梆子的击打声,我就不自觉地开始唱起来了,到最后竟然唱得有模有样的,竟然能完整地有模有样地唱出来了”同为学唱组的成员张维萱也有这样的感慨:“我也是焦作人,我之前只听过村里老人们在地里劳动的时候零零散散唱的几句怀梆,第一次像专门的老师学唱,发现怀梆的唱腔和唱词的读音和焦作的方言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每当怀梆的音乐一响起,我又想起了在吃完饭的夜晚在村头和奶奶一起看戏的日子。”
图6 调研服务团成员与怀梆艺人合照 崔晨瑶供图
通过与艺人们的对话访谈,我们了解到怀梆作为河南传统地方戏曲,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却面临传承挑战。群众的热情固然不容怀疑,然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问题:没有年轻人。剧社艺人丁道行老师对服务团的同学们说:“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年轻人,我今年88岁了。我们这个怀梆的队里最大的得有七八十岁,最多的都是五六十岁的,年轻人都出去外面打工赚钱,也没空来学唱怀梆,真的太需要年轻人了。”冯丈村稻花香怀梆剧社多年坚守,此次借河南师范大学非遗调研实践契机开展表演,既为怀梆传承“引新血”,也让怀梆在青春视角下“驻活力”。正如剧社老艺人白菊新所言:“老祖宗留给咱们的怀梆是金元宝、金疙瘩,我们这些老人就盼着年轻人懂怀梆、爱怀梆,把这老祖宗的宝贝接着传下去!”调查服务团队员孙浩原也表示:“学习怀梆确实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我身为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的成员准备返校之后着手推进怀梆进校园这一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怀梆的学习与传承中来,让这项非遗焕发出耀眼光彩!”
图7 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服务团与稻花香怀梆剧社合照 崔晨瑶供图
这场别开生面的表演,是非遗与青春的一次对话。当怀梆旋律在冯丈村上空响起,古老非遗技艺正借青春蓬勃之力,续写传承新篇,也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保护,需老辈坚守,更待青春接力,方能在时代浪潮中,让文化根脉永续传承。(冯家欣 张维萱 张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