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南王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内掌声阵阵,河南省劳动模范、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翟国松为“智绘乡韵,规划未来”乡村振兴促进团带来了一堂生动的专题党课。
“一河八道湾,上街走一天,半村光棍汉,半村云贵川。”翟国松说这是南王庄村流传多年的民谣。位于叶县、舞钢、方城三县交界的南王庄村,曾是叶县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年轻时,他也曾为生活所迫远走他乡,在山西临汾的煤矿里摸爬滚打,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从普通矿工一路干到区办煤矿矿长。
2004年春节,事业有成的翟国松返乡探亲,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泥泞不堪的村道上污水横流,村民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毅然掏出4万元积蓄,为莲花庵自然村修了一条4000米的砂石路。这条蜿蜒在山间的“民心路”,成为改变南王庄命运的第一块基石。
2014年,参加完平顶山市华合论坛的翟国松再次回乡。看着依然破败的村容和乡亲们期盼的眼神,他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放弃城市优渥的生活,回乡参选村主任。“当时很多人都说我傻,”翟国松回忆道,“但看到乡亲们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我心里过不去这个坎。”上任后的日子比想象中更难。面对村集体账上空空如也的困境,他先后垫资11万元整修老村室,又拿出100多万元对三个自然村进行环境整治。但这位当过矿长的村支书深知,单靠“输血“治不了穷根。2016年,他带领党员群众代表远赴贵州、北京、陕西等地取经。回来后,看准村里荒坡地多的特点,自费培育果苗发给村民,在果树下套种红薯,从而使部分村民很快就见到了收益。
2018年当选村支书后,翟国松的乡村振兴蓝图徐徐展开。他带领村民将红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创办河南尧松食品有限公司,打造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张武岗红薯”已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村里生产的红薯粉条、酸辣粉远近闻名。
党课临近尾声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委会门前的荣誉墙上,“五星党支部”的牌匾熠熠生辉。翟国松对学子们说:“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再难的事都能办成。”
同学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这堂沾着泥土气息的党课,让他们看到了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更读懂了“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大家不仅加深了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规划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方向指引。(作者:刘苏艳 李灿阳 王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