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两岸韵,青春执笔绘乡兴——福州工商学院香聚益潭实践队多维激活大厝基村振兴基因

来源:东方网    2025-07-10 09:57
来源: 东方网
2025-07-10 09: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破题:深入田野把脉振兴痛点

七月的平潭海风温热,福州工商学院香聚益潭乡村振兴实践队穿过蜿蜒的村道,在金井镇社工站的协同下进驻大厝基村。这座掩映在绿野间的革命老区村落,正面临着发展的时代考题。在台湾亚洲大学农学硕士、台胞廖正渊的全程带领下,以及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实践队用三天时间走遍全村岚台农业基地:台湾花莲一号西瓜田里滚圆的果实亟待拓宽销路,全国独家种植的台湾木瓜百香果亟待品牌加持,凤梨酥作坊里手工制作的香气与标准化生产的困境交织,而最令人振奋的,是秋葵田中诞生的产业奇迹——那些因老化被弃的苦涩果实,经科技创新转化为清香的秋葵养生茶。实践队敏锐捕捉到症结所在:特色农业根基虽牢,却困于产业链短、文旅融合弱、文化资源沉睡的三重挑战。

图1:实践队在岚台种植基地合影

两岸智汇: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蜕变

在秋葵田边的临时工作台前,一场跨越海峡的智慧碰撞悄然上演。廖正渊取出厚厚的农学资料,与实践队员共同验证秋葵茶的降糖护胃功效。学生们翻阅《本草纲目》等古籍寻找理论支撑,廖正渊则引入台湾农产品深加工案例。灯光下,他们反复推敲文案表述,将艰深的农学数据转化为“三高人群的天然茶饮”“肠胃守护者”等通俗标语。当这份凝结两岸智慧、印有秋葵茶冲泡步骤与科学功效的彩色手册交付村干部时,正在规划的秋葵茶加工厂终于拥有了打开市场的“金钥匙”。而在凤梨飘香的加工作坊,队员们详细记录着生产痛点:手工制作的酥皮厚薄不均,包装上简陋的贴纸难以承载品牌溢价。“我们可以设计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艺术专业的队员在速写本上勾勒出融合平潭海岛元素的凤梨酥礼盒,“让每个酥饼都有身份证般的质检追溯码”。

图2:《秋葵养生茶宣传手册》

图3:凤梨酥包装设计及特色IP打造

文化铸魂:红色血脉唤醒乡村记忆

“这渠水养活了四代大厝基人!”村书记指着省级文物古水渠的苔痕深情讲述。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实践队开启文化寻根之旅。学生们精心设计叙事主线:开篇以航拍展现古渠蜿蜒如龙,中段穿插百香果农采摘的丰收笑脸,结尾定格在台胞与村民共品秋葵茶的温馨场景。当省级文化遗产的石碑与岚台农业的绿色田园同框,一部《共富觉醒》宣传片已然勾勒出"红绿相映"的振兴图景。

图4:《共同觉醒》宣传纪录片

青春答卷:多维赋能构建振兴体系

离村前夜,实践队的工作室灯火通明。设计组正在优化农产品宣传册的排版,将台湾花莲西瓜的沙瓤特写与"海峡甜度"的广告语巧妙结合;影视组剪辑着百香果基地的延时摄影,紫色花朵绽放的瞬间象征着产业新生的希望;文案组为革命故事撰写解说词,让水渠的流水声成为纪录片的天然配乐。三天的汗水凝结成沉甸甸的成果包:为秋葵茶量身定制的功效手册,为凤梨酥升级设计的品牌体系,10分钟时长的全景纪录片,以及涵盖所有岚台农产品的文化宣传册。这些成果如同精准的钥匙——用科学认证开启农产品深加工的大门,用文化叙事叩响农文旅融合的通道。

图5:实践队员工作现场

童心筑梦:海岛安全课与科学星火

当实践队员在村活动中心挂起彩绘海报时,十多名大厝基村的孩子涌进了临时教室。针对平潭台风频发、海域复杂的岛情,实践队员开发出情景化安全课程:结合防台防汛视频,把防台风知识编成海岛童谣,伴着渔歌调子边唱边学。最令孩子们沸腾的是3D全息科普秀——队员拆解投影仪原理,当台湾凤梨的立体影像从百香果藤蔓间“生长”出来,惊呼声瞬间引爆全场。在“光线魔术师”实验台前,台胞廖正渊通过牛奶、水、紫外线灯结合,做成光学小实验,牛奶透出的荧色光斑在孩子们眼里跳动。“原来阿渊叔叔的牛奶会变魔法!”六年级的林晓宇在实验笔记上画下发光的牛奶,背后写着:“我以后要造台风报警无人机。”

图6:海岛安全课

同心致远:海峡两岸共育希望之果

临别时,廖正渊捧着新制的秋葵茶感慨:"以前老秋葵只能喂牲畜,现在这片叶子连起了两岸的茶园与茶杯。"这位农学硕士的科技智慧,与村书记对红色基因的坚守,在实践队的串联下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纪录片里有个动人镜头:台胞专家与革命后代并肩站在古渠边,渠水倒映着他们共同抚过的百香果藤。这恰是大厝基振兴之路的隐喻——当台湾农业技术的甘霖浸润革命老区的沃土,当高校青春力量催发沉睡的文化种子,那些曾被视作"苦涩"的发展难题,终将淬炼成清冽的茶汤;那些散落的凤梨酥作坊,终会凝聚成香甜的品牌力量。

图7:实践队在台企思侨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座谈

结语:青春笔墨书写振兴长卷

车轮驶离村口时,队员们回望晨光中的大厝基:古水渠泛着金波,百香果架铺展新绿,秋葵茶厂的地基正在破土。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报告,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层认知——科技赋能让老秋葵重获新生,文化唤醒使古水渠再涌活水,而两岸同心的温度,终将让跨越海峡的种子在共同家园开花结果。这支年轻队伍留下的每个镜头、每行文案、每张设计图,都在无声宣告:高校智慧与乡土中国的碰撞,永远能谱写最动人的振兴诗篇。

(作者:翁烨、毛耕霖、赖钰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