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后大学生用AI技术帮助八旬音乐人圆十年MV梦

来源:东方网    2025-07-15 15:15
来源: 东方网
2025-07-15 15: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科技赋能文化传承,青春助力时代新篇。2025年7月15日,贵州省正安县新州镇的务本堂内,一群身着绿色T恤的福建农林大学学子,以前沿AI技术为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织融合,书写了一段跨越代际的温暖故事。

这里是东汉教育家尹珍(79-162年)的故里。千年前,这片被视作“蛮荒”的西南之地,因尹珍而点亮文明星火——20岁的他跋涉千里赴洛阳,拜《说文解字》作者许慎为师,苦研儒家经典与书法;学成归乡后创建“务本堂”,开西南系统化教育之先河,足迹遍布云贵川渝,被后世尊为“南域知学自珍始”。

千年后的今天,务本堂再迎文化传承的新注脚。学子们在此呈现的AI版《尹珍颂》音乐视频,让正安县新州镇党委书记杨志安,党委副书记、镇长代红顶深受触动,他们将此举赞为“05后学子与‘85+’音乐人共谱的现代尹珍故事”。

新州镇领导和实践队一起观看MV

两天前,在贵阳的温柔夜色中,当85岁的刘礼贵与李启明两位老人看完AI版《尹珍颂》视频时,不禁长时间鼓掌,连声道谢。作为《尹珍颂》的词作者和作曲者,这首2015年8月发表于北京《音乐周报》的作品,因现实所限未能拍成MV,成了他们深埋十年的遗憾。

“85+”音乐人和“05后”大学生在一起

两位音乐人情不自禁鼓掌

《尹珍颂》词曲作者与AI视频制作者在一起

时光回溯至2015年春,年逾古稀的两位老人应家乡之邀,满怀热忱投入《尹珍颂》创作。身为尹珍故里走出的文人,他们被先贤“以学兴邦”的精神感召,历经数月打磨、数易其稿,终成这首承载乡土情怀的作品。他们期盼,尹珍文化能激励代代珍州儿女以知识改变命运、以才干建设家乡,投身乡村振兴与教育扶贫,汇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洪流。

这份期盼,恰于千里之外的青春力量相遇。2025年暑假,福建农林大学“三茶”技术帮扶实践队赴正安县开展“三下乡”活动。这支队伍由园艺学院茶学系主任郝志龙教授带队,他同时是国家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乌龙茶加工岗位科学家、福建省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与品质评价岗位专家,借暑期到正安白茶发源地正安县开展技术帮扶,并带领学生开展包括产业调研、文化传播以及田间实践学习在内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听闻两位老人的心愿后,实践队的贵州籍学子与队友们当即决定:用AIGC技术为老人圆梦。实践队中多名成员曾参与校团委AI青春起航工作室的创想训练营,具备AI应用能力。临行前,他们搜集海量尹珍史料与文化元素,以AI绘图技术勾勒古风画卷,再用视频合成技术将画面与《尹珍颂》旋律无缝融合。经连日打磨,这部凝结着青春智慧的MV终于诞生。

音乐人和实践队师生合影

当视频中悠扬的歌声与尹珍求学、办学的画面交织,两位老人难掩激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既是技术与艺术的共鸣,更是两代人对文化传承的接力——老人以笔墨续写先贤故事,学子以科技让经典焕发新生。

“能用AI技术圆前辈心愿,是‘三茶’实践中最珍贵的意外收获。”主创成员陈俊如同学说,“‘三下乡’让我们走出课堂,在田间地头懂民生、在文化传承中明责任。未来,我们希望以AIGC技术助力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融合发展,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发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