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验唤醒城市记忆,马啉博士新著引发跨界思考

来源:东方网    2025-07-16 10:02
来源: 东方网
2025-07-16 10: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城市发展迈入“后城市化”时代的背景下,空间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纯粹物理意义的场所,而逐渐转向一种文化记忆与社会关系的综合载体。近年来,空间与文化互动成为国际设计理论前沿的重要议题,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与美籍华裔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的《空间与地方:体验的视角》从“人文主义地理学”揭示了空间感知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性,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二世与詹姆斯·吉尔摩则进一步强调“体验”在当今经济中的核心价值。

正是在这一跨学科理论融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体验”在空间更新与文化塑造中的实际应用。其中,来自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青年教师马啉博士结合上述理论视角,尝试从体验式营销的角度切入,探索空间再生与文化价值创造之间的深层机制。近日,其最新学术著作《通过体验式营销实现空间再生与文化价值创造(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SPATIAL REGENERATION AND CULTURAL VALUE CREATION,ISBN 979-11-94497-02-8)》由韩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选定面向海内外出版发行。该著作引入战略性体验模块(SEMs)的理念,从细腻而系统的视角阐释了空间再生设计、体验营销策略与文化价值评估之间的互动机制,并通过文献综述、案例研究及访谈调查构建起严谨的学术框架和可操作的实践平台。

作者不仅是一位学者,同时她还是一位艺术家,画作多次入选美展。在这部著作中,规范、严谨、理性的学术表达背后,隐含的是作者对“空间之美”的深深执念:她更像是一位用画笔丈量城市情绪的旅人,以设计为语言,以文化为逻辑,以美为终极信仰,构建出一套充满“东方温度”的空间思维体系。作者所提倡的“体验式设计”,不仅仅停留于理论的抽象探讨,更强调设计实践中人们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记忆的激活;每个空间背后都有潜藏的社会脉动与情感记忆,需要通过设计去感知、去唤醒。这种观点呼应了国际学术界近年来倡导的空间叙事与场所精神的融合探索。而著作中那些由作者亲自拍摄的城市街巷、工业遗存等照片也能感受到一种艺术家的耐心——她并不急于告诉你什么,而是希望你自己去看、去感受,最终相信,这个世界还有一些空间,值得我们慢慢去爱护、去再生。

这本学术著作不仅为体验式设计与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也为设计实践者、城市更新从业者以及文化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它以跨学科视角融合设计、营销、社会学与文化研究,在学术研究与现实应用之间架起一座富有温度的桥梁,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的重要著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