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溯古今,厝语寻珍:华侨大学实践团解码泉州地名文化中的海丝记

来源:东方网    2025-07-18 09:07
来源: 东方网
2025-07-18 09: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涨海声中万国商”,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海洋文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这个城市里,每一条古巷、每一座建筑、每一个地名,都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故事。

近日,来自华侨大学的“名溯古今,探寻厝语遗珍”实践团踏上了这片土地,深入探寻泉州的地名文化,试图揭开这座城市神秘的历史面纱,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海交馆探秘 解码“刺桐城”与海神文化

6月27日,实践团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这里是泉州历史文化的宝库,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海洋的不解之缘。

在博物馆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了泉州地名的由来——刺桐城的故事。相传,古泉州城内遍植刺桐树,每逢花季,刺桐花盛开,整个城市被装点得如诗如画。刺桐树不仅成为了泉州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逐渐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象征,让“刺桐城”的名字传遍四方。外国商人甚至用“Zayton”来称呼泉州,刺桐成为了泉州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特“暗号”。

而刺桐城的繁华,离不开三位海神的护佑:通远王,这位古老的神灵,护佑着祈风顺利,让商船能够借助风力,安全地驶向远方;真武大帝,以其威严的力量,镇守住汹涌的海浪,为出海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妈祖,则以她温柔的庇佑,陪伴着每一艘远航的商船,成为了海员们心中的女神。他们与洛阳桥这样的智慧建筑一起,用信仰的力量和砖石的坚固,撑起了大港的荣光。

如今,刺桐的故事藏在地名里、留在老建筑中,那些关于海神的传说,仍在诉说着这座城与大海、与世界的深厚缘分。

团队成员正在参观海交馆

洛阳桥采访 探寻 古桥传奇

6月28日,实践团来到了洛阳桥,这座横跨洛阳江的古桥,犹如一条巨龙,卧波如虹,见证了泉州千年的沧桑变迁。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始建于北宋时期,由泉州知府蔡襄主持建造。这座桥的建成,成为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其独特的“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正是为了适应洛阳江入海口复杂的水文环境而设计,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也让这座古桥在洛阳江的潮起潮落中屹立近千年。

在洛阳桥,实践团成员们有幸采访到了曾任洛阳桥讲解员的涂明霞老师,她为团队成员们揭开了这座古桥的一页页历史。桥基,是桥的树根,它扶持着古桥近千年的站立。先民们以海蛎为天然黏合剂,任其在礁石间繁衍生长,将零散的基石化作坚韧的整体,让岁月与生物共筑千年桥基传奇。团队成员们深入实地考察,来到蔡襄的祠堂,了解到这位知府来到泉州,修建洛阳桥,不仅沟通了泉州的交通,更带来了勤政爱民的文化基因。

一次出色的采访,离不开采访人的精心准备,更离不开团队成员密切协作。采访人仔细梳理采访内容,逐字逐句地推敲着每一个细节;团队成员同心协力,让采访工作高效开展。正是因为个体的专注与团队的合力,才让每一段采访都不止于记录,而是更加成为对历史的深度解读。

团队成员修改采访稿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林滢同学感慨地说:“洛阳桥的命名,真是博大精深。最初的万安桥之名,体现了百姓对万古安澜的追求,而如今的洛阳桥之名,仿佛是在透过历史诉说着中原南迁的故事。一座在泉州的古桥,却承载着千里之外的故土记忆,这背后藏着的不仅是地理的印记,更是一代代人对根脉的眷恋。”

团队成员在洛阳桥集体合影

社区开课:践行知行合一

7月15日,实践团来到了洛江区万安街道后埭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地名文化课堂。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将自己在泉州探寻到的地名文化知识,传递给社区的中小学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泉州的地名文化。

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课堂上,团队成员主讲人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高清图片展示、精彩故事分享等方式,为中小学生们讲授泉州古建筑名称由来、地名的认字方法以及方言读音和字源解说等内容,讲述泉州港从“一棵树(刺桐)到一座城”的传奇故事。

主讲人正在授课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课堂上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如知识问答、小组讨论等。 课前,实践团针对社区学生、居民以及景区游客不同群体的特点,分别设计了相应的问卷题目通过这些问卷,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参考。课后,实践团再次开展问卷调查,并通过此次调查了解了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地名文化的兴趣变化。调查结束后,许多学生表示,通过这堂课,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了新的认识,心底更增添几分热爱,以后也会更加关注身边的地名文化。

调查问卷

泉州的土地上,镌刻着宋元海洋文化的璀璨印记,每一处遗存,如散落在刺桐城的珍珠,串联起一部活态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诗。在未来的日子里,“名溯古今,探寻厝语遗珍”实践团将继续努力,通过更多的方式和渠道,传播泉州的地名文化,我们相信,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历史文化,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历史的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连晶萍)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