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北疆铸同心,青春实践绽芳华 ——内蒙古两校联合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来源:东方网    2025-07-19 16:28
来源: 东方网
2025-07-19 16: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七月北疆,风清气正。近日,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联合包头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了一场跨越10地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两校师生循着历史足迹、深入发展一线,在钢铁洪流中感悟团结力量,在草原深处聆听振兴故事,用青春脚步丈量北疆大地的奋进脉搏。

活动伊始,内蒙古工业理学院师生在李院长与团委老师刘洋的带领下,首站到访包头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双方师生在中心实验室交流专业建设经验,随后“星河逐光”志愿宣讲团开讲,以鲜活案例诠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内核,为实践活动注入红色基因。

从校园走向企业,实践团来到包钢集团。火红的钢水映照着师生们的脸庞,大家在轧钢生产线旁聆听“各族职工同心建大厂”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包头,用双手炼出内蒙古第一炉钢。”讲解员的话语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钢铁洪流中奔涌的正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磅礴力量。

在达茂烈士陵园,师生们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聆听草原儿女保家卫国的英雄史诗,在白云鄂博矿区感悟“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事迹背后的家国大义。博物馆里,匈奴与近代农垦工具并列陈列,直观展现了北疆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从长城烽燧到现代牧场,这片土地始终见证着各民族的守望相助。”内蒙古工业理学院学生王昊在日记中写道。

固阳县的田野间,实践团找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怀朔镇圣公村,老党员讲述了带领村民养殖“芪林鸡”脱贫的故事。实践团还走访了建华禽业固阳分公司,见证“企业+合作社+牧民”模式如何让土特产品走出大山。

最后一站,秦长城遗址的夯土城墙沉默矗立。师生们轻抚城砖,遥想古代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将“两弹一星”精神与边塞文化交融思考。“从长城戍边到两弹一星,变的是守护方式,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心、进取心。”指导老师刘洋说道。

两天时间,两校师生跨越钢铁厂区、草原牧区、古长城遗址,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厚植家国情怀。正如李院长所言:“北疆大地是最好的课堂,这里的每一块钢、每一株草、每一段墙,都在诉说团结奋进的故事。”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青春力量与北疆振兴同频共振,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师生心间。

(作者:刘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