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眼守护山水画廊:桂林航院学子漓江调研绘就生态旅游新图景

来源:东方网    2025-07-26 15:17
来源: 东方网
2025-07-26 15: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低空智绘,绿动桂林”文旅转型攻坚实践团开展暑期调研活动。该团队由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多名学生组成,项目依托产业绿色转型关键技术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双碳科普教育基地、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等科研平台优势,聚焦漓江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融合需求,开展“技术监测-产业诊断-政策推演”三维攻坚实践,探索科学的转化路径。

团队先后选取并奔赴白石潭、白鹭滩、遇龙河、阳堤、兴坪五大监测点,采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现场测定pH值、溶解氧、氨氮含量等8项指标,并采集50份水样带回实验室做深度分析,形成一份《漓江流域水质现状对比报告》,清晰呈现不同水域的生态差异。

同时操控无人机完成15架次航拍,覆盖五个监测点沿岸两公里,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生成绿植覆盖热力图,精准标注植被密度、物种分布及生态脆弱区,为评估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另外对漓江周边30余家民宿和20余名竹筏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重点收集“生态保护认知”“光伏设备安装量”“旅游服务痛点”等信息,梳理出“民宿光伏改造相关政策及补贴”“竹筏经营问题”等核心诉求。三项工作依次推进,形成“生态数据+人文需求”的立体数据库。

“在遇龙河采样时,一位老筏工说‘水干净了,游客才愿意来’,让我突然懂了数据背后的意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赖丽菱说,“我们的检测不仅是科学研究,更是在守护大家赖以为生的绿水青山。”操作无人机的谢麒麟则表示:“从镜头里看到真实的绿植,真切感受到生态保护的成果,也更坚定了用专业技术服务地方的决心。”

此次实践将专业所学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为漓江生态保护与智慧旅游升级搭建了“产学研用”桥梁,彰显了青年学子服务地方发展的担当。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