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青年电影节首日产业放映:《走失的小提琴》——一部来自澳门的「中国制造的西方电影」

来源:东方网    2025-08-02 09:30
来源: 东方网
2025-08-02 09: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22日,第十九届FIRST青年电影节首日产业放映环节于青海西宁精彩启幕,多部入围佳作开始亮相,其中由何霭茵制片、贝马善(Max Bessmertny)执导,凯尔斯·威廉(Kelsey Wilhelm)主演的影片《走失的小提琴》成为当日焦点之一 ,这也是贝马善导演在长片领域的开刃作。22日当天,制片人、导演、主演皆出席放映活动,影航电影留学实习学生曹皓然、陈泽熙、马海晴作为制片助理,由青年导演冉吟啸老师带队,陪同主创一起完成工作。

放映现场气氛活跃,观众对电影的文化背景与定位也饶有兴趣。制片人、导演与主演在开场前与观众交流创作心得。制片人何霭茵作为八点十制作公司的主创人及总经理,拥有二十年的影视制作经验,对于电影的定位,制片人交流中表示「我们或许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制造的西方电影。」影片打破了跨文化影片习惯性刻板化其他种族与文化的态度,以澳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为基礎,客观且生动地展现了一个生活在中国的西方人形象,以及这座中国南方小城里其他外藉人士的生活风貌。

导演贝马善出生于俄罗斯,于1993年移居澳门,澳门多元文化交融、语言种类丰富的环境赋予了他影片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妙趣横生的语言风格。此外,画家父亲营造的艺术成长环境也为他的创作之路埋下了种子。电影《走失的小提琴》灵感便是源自导演父亲的亲身经历,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戏剧化的再创作。

影片讲述了生活在澳门的美国画家提奥的一次寻画遭遇。导演通过描绘一位艺术家在异国他乡的困境与挣扎,不但展现了澳门城市风貌和人文矛盾,也带出了艺术与体制的沖突以及对存在主义的思考:如果剥离职业、成就与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身份是否依然成立?在艺术表达方面,影片大部分时间以手持摄影拍摄,力求呈现旁观事态的感觉。

影片拍摄地虽然选在澳门,却脱离了旅遊区等刻板场景,把镜头对准街头巷尾那些平凡的、为生活奔波的人们,记录他们日常生活的空间:下班后的小酒馆、唐楼、海鲜市场、茶餐厅、公园等等。导演镜头下的澳门,是一座空间狭小但文化多元的岛城,每个人都致力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定位,观众从不同地方的人们的身上既找到被澳门本地文化感染的影子,也保留了自己国家的文化特性,形成了影片里中西交融的独特文化景观——一幅略为纷繁却五光十色的小城画像。

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作为一个专注发掘、 推广青年电影人以及其作品的电影节,一直是推动电影产业交流的重要平台。影航电影留学主创人王思汉老师针对本次影展策划实习项目,不仅邀请优秀青年导演带队,助力优质电影主创工作,还为有志投身电影制作的同学搭建起参与电影的后期工作的实践桥梁,为影展注入蓬勃的年轻血液。是次产业放映是一个难忘的开端,相信在日后的放映中,《走失的小提琴》能与各地的电影市场和观众继续碰撞出热烈的火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