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东方网    2025-08-02 13:41
来源: 东方网
2025-08-02 13: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于2025年暑期组织多支实践团队奔赴乡村基层和企业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用行动践行海洋强国使命。

专业赋能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围绕科普海洋知识、探秘绿潮防治组建实践团队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通过专业讲座、实地调研、采样分析、科普研学、展示宣传、趣味教育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提升海洋保护意识,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专题讲座,筑牢海洋知识根基。实践团队分别邀请专业老师开展专题讲座,提升理论素养。5月29日,实践团队邀请周伟老师开展专题讲座,他围绕“黄海绿潮及其形成”“绿潮藻和浒苔的轮回”“浒苔打捞与警示”等方面展开讲解。6月25日,实践团队邀请董帅帅老师以“海洋科考,三极探秘”为主题为同学们开展海洋科普专题讲座。

实地调研,科学解码海洋生态。实践团队先后前往连云区、青岛市市南区等海岸开展相关样品采集工作,并走进江苏众利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出海观察海域及养殖网箱情况。在采样地退潮最低点时刻,队员们头戴探照灯,手持采样铲、密封袋,在中潮带与高潮带区域仔细寻找附着生长的藻类样本,将浒苔、孔石莼等藻类小心剥离、封装,并详细记录相关信息。每次采样历时近两小时,完成多个点位、多份样本的采集工作后随即开展样品清理分类、标本制作及处理分析等工作,理解特定藻类在海洋环境指示中的作用。

科普研学,携手探秘微观世界。实践团队带领小学生开展海洋科普研学活动,带领同学们学习微型生态瓶造景知识及相关操作要领,开展生态瓶制作展示活动,并开展海水酸碱度、盐度检测实验,让同学们对海洋特性、海水特征有进一步的熟悉掌握。

趣味课堂,点燃海洋探索热情。实践团队走进向阳小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洋科普趣味课。通过生动的图片、精彩的视频和有趣的互动,成员们将神秘的海洋世界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课后利用海洋生物3D模型,为孩子们讲解海洋生物的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实践团队走进连云港市妇联实验幼儿园,针对学龄前儿童设计趣味互动游戏。通过“认识海洋小精灵”图片展示、“给小鱼干净的家”情景游戏以及简单的手工制作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海洋保护的种子。在连云港市儿童福利中心,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制作海洋主题黏土手工,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黏土塑造出心中的海洋生物,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的认识与热爱。

参观调研,探寻海洋保护要义。为深入了解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实践团参观了连云港港城水务有限公司、连云港辐射环境检测管理站和江苏海洋大学海洋馆等地,并开展了海洋科普主题调查问卷。在污水处理厂,成员们详细了解污水净化的流程和技术,深刻认识到污水处理对保护海洋水质的重要性;在辐射环境检测管理站,专业人员向成员们介绍了海洋辐射环境监测的意义和方法,提升了成员们对海洋环境监测的认知;在海洋馆,成员们近距离观察各类海洋生物标本,聆听海洋生物的故事,感受海洋的神奇与美丽。

净滩护海,践行海洋生态守护。实践团队前往在海一方公园开展净滩护海行动。成员们手持工具,仔细清理沙滩上的各类垃圾,从食品包装袋、不放过任何一处角落。在清理过程中,成员们还向市民游客科普趣味海洋知识,宣传海洋环保,呼吁大家共同守护海洋环境。

探秘智慧渔业助力乡村振兴

江苏海洋大学“智汇水产”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连云港市渔业一线,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科技助农实践活动。团队以专业知识为基石,以科技服务为纽带,积极联动政府、企业与学校三方力量,为助力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夯实根基,理论学习筑牢专业底盘。6月20日,团队团队在海洋南楼203教室聆听了葛红星副教授主讲的《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防控》专题讲座。葛老师系统剖析了水产动物疾病的多元成因,结合高清图片与典型案例传授了疾病初步诊断技巧,并深入阐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控策略,重点介绍了水质监测、免疫增强、科学用药等核心技术。

深入一线,探访基地洞察产业脉动。理论结合实践,方能知行合一。团队奔赴连云港市多个代表性渔业基地进行沉浸式学习与调研。

在连岛渔村捕捞基地,团队深入学习渔业发展相关政策,通过采集水质样本、浮游生物样本及走访渔民、海鲜餐饮从业者,团队从鱼类资源量回升、水质改善、渔民和餐饮从业者政策支持度等方面科学评估了禁渔养海政策成效,并形成调研报告。

在连云港海洋与渔业发展促进中心赣榆基地,团队聚焦现代渔业创新。中心工作人员系统介绍了鲈鱼、中国对虾等常规品种的养殖进展,并重点展示了“海上牧场”——养殖工船的创新模式。同学们了解到了当地渔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划,学习到了先进的渔业管理经验和技术,让大家明白渔业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连云港海洋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连云港锦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四队镇渔具机械店及个体养殖户等地。实践团队深入水产种业“源头”,学习了解了黑鲷、绿鳍马面鲀、牙鲆、半滑舌鳎等品种从亲鱼选育、人工授精、孵化培育到饲料营养管理的全链条核心技术;成员们深度参与了南美白对虾、小龙虾、加州鲈的育苗日常管理,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应急处理经验,熟悉了水质监测、虾苗打包、基地生产流程等全环节操作;团队成员近距离接触了增氧机、智能投饵机、便携式水质监测仪等现代化装备,学习了解智慧养殖相关设备,深刻理解了科技赋能降本增效的作用;在大型鱼塘及育苗基地,成员们学习了高密度养殖技术、精准投喂管理、循环水系统应用以及市场销售策略,对现代养殖场的科学管理和盈利模式有了更直观认识;调研南美白对虾、四大家鱼及鲤鱼在标准化养殖环节中通过药剂精准投放与设备即时清洗构建起的较为完善水质维护体系,了解大小鱼塘“育养分离、循环流转”的创新模式。

在东辛农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及连云港水产交易中心,团队调研现代化养殖全流程:“前一晚暂养净化”的科学流程有效解决运输中“吐料”问题,保障鱼品鲜度;高密度南美白对虾养殖车间依托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精准化养殖管理;环境调控技术使幼鳖成活率稳定在85%。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体验传统撒网捕捞,切身感受渔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面向负责人围绕农场运营模式、技术创新方向及行业痛点进行专题采访,深度解析现代渔业发展路径,呈现水产养殖产业的立体图景。

科技赋能,数据支撑精准把脉献策。团队不仅“看”和“学”,更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精准服务。每到一个基地,团队成员均采取水质样本带回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并运用分光光度法等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部分基地水样存在总氮、氨氮超标及蓝藻异常增殖等问题,精准溯源了农业面源污染、养殖残饵分解、生活污水等成因,为“污染溯源-精准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海洋源公司繁育基地,团队成员还参与了种质评估工作,深化了对良种选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团队深入了解渔业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切身感受科研机构与企业在技术创新、生态保护及产业升级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深刻体会到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与广阔前景。

心系弱势群体播撒文明阳光

奉献一直是我院大学生青春最亮的底色,学院青年志愿者们分别围绕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及禁毒防艾宣传等主题开展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争做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其中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团队入选连云港市“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项目。在医院、社会福利中心、养老院、社区、校园等地都留下了志愿者奉献的身影。

理论学习,实践赋能。6月10日,团队邀请江苏海大学祁明慧心理工作室负责老师,举办“弱势群体心理认知与关怀”专题培训讲座,从社会学与心理学双重视角理解弱势群体的多维定义,继而学习该群体在情绪感知、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层面的典型心理特征。李寒梅老师在互动环节详细介绍了校园心理咨询室、心理援助热线等多维心理求助渠道,更组织现场学生开展心理知识有奖趣味问答活动。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及急诊科专业医师为团队成员授课,重点围绕艾滋病科学防控、消除歧视、社会关爱及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技术要点、注意事项等展开讲解, 为后续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让队员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投身宣传。

敬老爱老,温情相伴。团队先后开展多场面向老人群体的心理健康关怀实践活动,通过情感陪伴、记忆留存与代际互动,为养老院老人与社区独居老人构建温暖的心理支持网络,展现新时代青年在老龄化社会中践行博爱精神的责任与担当。

6月21日上午,实践团队携手义德医养结合养老院开展了系列活动。在温馨的活动室里,志愿者们纷纷登台,用甜美的歌声为老人们献上经典歌曲,熟悉的旋律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在欢快的氛围中科普一些防控知识。随后,志愿者们分散开来与老人们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志愿者们围坐在老人身边,陪他们下棋,大家一边娱乐,一边交流技巧,欢声笑语不断。在休息区,志愿者们与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亲切地唠起了家常,大家耐心倾听老人们讲述年轻时的奋斗历程和难忘经历,并分享自身成长历程中的点滴。同学们细致地打扫养老院的各个角落,用心为老人们营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6月29日,志愿者队伍远赴灌云县四队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以“博爱暖桑榆”为核心,打造“暖心瞬间”拍照服务与沉浸式陪伴场景。镜头前,老人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留下笑容,定格珍贵瞬间;座谈交流期间,跨年龄层的对话流淌着关怀,志愿者细致询问老人近况,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活动特别关注孤寡老人的情感需求,为失去亲人的老人提供心理疏导,以慰问关怀与精神陪伴双轨并行的方式,缓解乡村老人的孤独感。正如一位老人感慨:“这份跨越距离的温暖,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牵挂。”

携手护童,浇灌未来。实践团队联动连云港市妇联实验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等机构,构建“认知-体验-表达-调节”四维情绪教育体系,通过沉浸式互动实践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赋能。

在“趣味互动?情绪启蒙”活动中,志愿者化身“成长引路人”,以《头脑特工队》动画为情感锚点,通过肢体表演与图画纸板游戏,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可感知的童趣体验。在“快乐特工队”活动中,扭扭棒花朵情绪分类、表情卡角色扮演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色彩与动作的交织中解锁情绪识别密码,“超能情绪特工”勋章的颁发更将积极表达的理念深植童心。而“勇闯心世界”主题活动则创新打造了“纸飞机情绪站”,当载着烦恼与喜悦的纸飞机划破天际,孩子们在放飞中学会接纳情绪,在互助中掌握“拥抱调节法”等心理自助技巧。活动通过活泼有趣的故事分享,将严肃知识巧妙融入童趣世界,引导孩子们在轻松互动中理解健康自护的重要性。

社区有我,青春报到。在新孔社区,志愿者联合市妇联实验幼儿园,以“代际记忆影像共创”为载体,通过小朋友舞蹈暖场、老照片猜年代等互动游戏打破隔阂,运用“5W1H提问法”引导老人回溯人生关键瞬间,并携手完成手账本拼贴与钉子画创作,将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心灵遗产”。

在市民社区,志愿者精心组织了“心灵彩砂·心愿共筑——社区跨代际情绪艺术对话”活动。志愿者们带着彩砂、多肉等手工材料,与长者共同创作微景观。创作过程中,长者们分享着人生经验,志愿者们则带来新颖创意,彩色心愿纸条上,写满了长者的人生感悟和志愿者的美好祝福,密封入瓶后,成为代际理解的见证。

在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实践团队开展关怀医护人员活动,赠送精心准备的轻食补给包,包含能快速补充能量的黑巧克力、橘子等,还有手写感谢卡等传递真挚情感。志愿者们还承担起导医导诊工作,协助引导患者、解答咨询,为医护人员减轻工作压力,构建医患沟通暖心桥。

公益活动,让爱传递。志愿者们深入商场、公园等地,开展心理健康快检、匿名心理便签墙、晨间健身快闪、科普宣传站台等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深入城市商圈,搭建心理健康快检站。志愿者们化身“心理护航员”,运用专业心理测评知识,引导市民通过标准化量表完成压力水平评估。“书写压力”环节里,参与者将生活中的焦虑、烦恼化作文字,投入特制的“压力回收箱”,完成一次心灵的“断舍离”。随后,盲盒中的解压玩具与手写鼓励便签,为人们带来意外惊喜与温暖慰藉。活动期间发放的心理健康手册,内含常见心理问题应对策略,帮助市民将心理健康自检融入日常生活。

走进生态公园,探索体心融合新路径。苍梧绿园的“运动强身心?晨间能量站”是本次社会实践的创新尝试。志愿者团队联合“叶子跑团”教练,为市民量身定制科学晨练计划。活动从专业的动态拉伸开始,逐步过渡到关节激活、有氧训练,让参与者在运动中唤醒身体活力。活动现场的匿名心理便签墙,成为陌生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有人写下烦恼寻求共鸣,有人留下鼓励传递温暖。

志愿者在苏宁广场、万达广场设立宣传展台,通过图文讲解、互动游戏等方式向市民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路人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体验艾滋病自测试剂,将实用工具与知识同步传递。活动中,市民们主动撕下写有歧视性标签的海报,替换为“加油”“平等”等暖心祝福,将“科学防艾”与“反歧视”理念紧密结合。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当晚志愿者通过蜡烛有序摆放“防艾”以及标志性图案、“6.26”日期等吸引公众们关注并重视禁毒防艾工作,并为大家科普有关新型毒品以及艾滋病防治的一些知识,助力共建清朗社会。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以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为抓手,发挥专业优势,探秘科技赋能智慧渔业,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推动社会公众保护海洋生态,助力建设海洋强国;拓展志愿服务载体,扶老助幼关爱弱势群体,助力建设和谐社会。学院近年来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积极拓展实践平台,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一步,学院将扎实开展社会实践工作,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肯吃苦、乐奉献,长才干、做贡献,把论文写在社会服务中,写在祖国大地上!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