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2025 年全国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 “千万工程” 专项活动入选团队,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 “绘·传承” 服务队于 8 月 5 日奔赴温州市苍南县,以桥墩月饼非遗文化为调研对象,开展了一场聚焦传统美食传承脉络与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深度访谈企业负责人、跟踪生产全流程、设计研学课程等系统化调研方式,深入探寻这一地方特色美食从街头小吃蜕变为省级非遗名片的内在逻辑,为 “千万工程” 框架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与特色产业发展提供青年视角与实践参考。
团队首站来到浙江松山食品有限公司,在企业展厅与负责人展开深入交谈谈。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桥墩月饼的历史渊源——其旧称“肉饼”“中秋饼”,始于明末清初,属潮式月饼,融合了福建、广东、浙南三地食风,经丁源兴、林淑盛等几代糕点师傅改良创新而成,2012年更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队员们认真聆听着企业“和商”经营理念与“和谐、诚信、超越、创新”的精神,以及在选料、配比、加工、保鲜等环节的保优弃粕之举,尤其对“老传统、老师傅、老品牌”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印象深刻。
随后,在技术人员的引导下,服务队走进了月饼生产车间。和面、配料、拌料的精细准备,擀皮、包馅、入模压制的传统手艺,隧道炉焙烤、冷却、包装的现代流程 —— 十几道工序完整地呈现在队员们眼前。大家既看到老师傅们用祖传手法熟练地包裹馅料,也见证了先进生产线精准控制焙烤温度,真切感受到 “皮薄馅多、芝香扑鼻” 的桥墩月饼背后,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的默契配合。金琦楠同学拿起一块刚出炉的月饼,仔细观察其金黄的色泽与芝麻的分布,不禁感慨:“每一道工序都是对‘匠心’的诠释,这正是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顺着产业发展的轨迹,服务队还参观了企业的创新成果展示区。桥墩月饼在坚守品质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口味上从传统的咸甜款,拓展出蛋黄板栗、抹茶、流心等新派口味;规格上,既有半斤的 “迷你款”,也有数十斤的 “团圆巨饼”。午后,团队在企业会议室开始着手制作桥墩月饼研学课程,结合此次参观的收获,设计了 “文化溯源”“工艺体验”“创新探究” 三大模块,计划通过图文、视频及简易手工环节,让更多人领略这一非遗美食的独特魅力。
经过此次桥墩镇的实践调研,团队成员深刻领会到 “传承为魂、创新为翼”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所承载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团队将不断精进研学课程内容,结合专业特长系统梳理桥墩月饼的发展路径,为传统食品文化的传播推广与产业转型升级注入青春活力。这不仅能助力非遗保护产业持续向好发展,更能为地方特色经济的繁荣添砖加瓦,让这份承载着地域记忆与匠心的美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既守护好文化根脉,也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实现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苏琦、金琦楠、张旻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