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间的治理密码,正被一群青年学子悄然“破译”。近期,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暑期实践团队深入姑苏区平江历史街区,以沉浸式政务体验为切口,解锁古城治理的新范式,在街巷肌理中读懂基层“治”慧。
初入街巷:从红马甲开始触摸治理脉搏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体验官”们系统参与“红色管家”项目运作:协助整理百余户居民的需求档案,参与“古巷议事会”记录商户对业态升级的建议,跟进非遗工坊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融合方案。“一扇斑驳的木门背后,可能牵扯着文物保护、居民诉求、商业规划等多重问题。”队员沈文依的实践笔记里,记录着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认知转变。
深度解码:历史文脉里藏着治理密钥
历经2500多年风雨变迁,对照今天平江九巷的卫星影像图和南宋《平江图》,可以发现街巷完全吻合,有些桥名和巷名沿用至今。团队将历史地图与现代治理网格叠加分析,提出“以文塑格”的新思路——在保留古巷肌理的基础上,按文化资源密度划分特色网格,让昆曲工坊等成为网格服务的文化支点。当看到社区昆曲工坊既培养青少年传承人,又为独居老人提供文化陪伴时,队员们提炼出“文化治理双轮驱动”模型:以非遗传承活化文化资源,以公益服务凝聚居民共识。
青年方案:让古巷治理长出“数字翅膀”
结合专业所长,“体验官”们将目光投向技术赋能。在汇总200余条巡查数据后,团队提出《古巷治理微提案》:建议在重点区域安装微型传感器监测古建沉降,开发小程序实现居民诉求“一键上报—网格接单—限时反馈”闭环,用BIM技术模拟管线改造对古巷结构的影响,“体验官”们用土木工程专业的空间思维,为古城治理注入了跨界视角。
当暮色染红平江路的灯笼,“体验官”们的实践日志仍在更新。这些诞生于青石板路上的治理洞察,正化作连接青春智慧与古城未来的纽带——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青年学子不仅读懂了古城治理的复杂性,更以专业所长给出了属于Z世代的“解题思路”。(王烽圣、王煜庭、沈文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