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号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5年7月,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少云忠魂继,安居文脉传”三下乡实践团走进重庆市铜梁区,围绕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彩扎技艺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周彬面对面交流、观摩龙灯制作过程、聆听传承故事等方式,深入探寻这项千年技艺的传承密码,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三下乡实践团成员与龙灯制作工坊合影)
结缘非遗:二十载坚守,让传统技艺“活”下来
“高中时因家族技艺缺人,我便接过了这门手艺,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在铜梁区一家龙灯厂内,非遗传承人周彬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自己与龙灯彩扎技艺的结缘故事。最初,充满挑战的学习以及枯燥的工序曾让他一度想放弃,但对 “传统技艺不能丢” 的信念,以及逐渐培养的浓厚兴趣,支撑他坚持至今。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龙灯彩扎技艺在铜梁有着深厚的家族传承根基,传承人从爷爷辈接过这门手艺,在日复一日的制作中,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融入每一道工序。这份坚守不仅是对家族技艺的延续,更是对非遗文脉的守护。
(图为非遗传承人周彬为龙灯上色)
文化内核:铜梁龙的 “包容之美”与象征意义
“铜梁龙的造型是多种动物的组合,角似鹿、冠似鸡、眼似虾、鼻似狮、嘴似鳄,看起来不凶,反而像在笑。” 周师傅向实践团成员解析铜梁龙的独特文化内涵时说道。这种融合多种动物特征的造型,不仅体现了传统美学的包容性,更传递出吉祥、亲和的文化寓意。实践团还了解到不同龙灯的用途与意义:铜梁水云龙会根据表演性质选择不同颜色;火龙作为经典代表,因打铁花表演易损坏龙身,故做工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却承载着当地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记忆。
(图为非遗传承人周师傅蘸取颜料)
传承之困:多重难题制约发展
谈及传承现状,周师傅坦言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年轻人参与度低,尽管政府积极鼓励和宣传,但制作过程枯燥、收入不稳定等问题,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曾想过开展手工DIY龙灯活动来吸引游客,但因模型成本高,新手操作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导致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其次,市场方面存在局限,龙灯需求集中在节假日,平时订单较少,且异地运输困难,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规模。此外,重庆夏季炎热,龙灯表演危险系数高,使得展示机会受限。“我们搞不来直播等自媒体,又怕宣传出去后产能跟不上,毕竟制作太耗时费力,”传承人无奈地说。
(图为专业师傅编制龙灯骨架)
破局之路:创新举措注入新生机
为切实推进铜梁龙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播,实践团计划依托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打造“铜梁龙灯探秘”系列短视频,用青年视角拆解复杂的扎制工艺;开设“非遗故事会”直播专栏,邀请老艺人线上分享传承故事;策划“龙灯文创设计大赛”,推动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融合。
同时,结合国家对非遗产业扶持政策,实践团还希望推动建立龙灯制作培训基地,由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政府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吸引年轻人系统学习技艺;探索“龙灯+旅游”模式,将龙灯艺术展演、沉浸式制作体验与当地旅游资源结合,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稳定性;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龙灯文化魅力,培养潜在传承人。通过这些创新举措,让铜梁龙灯突破地域与年龄的限制,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用青春力量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鲜活生命力。(通讯员 解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