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鲁韵流芳,齐游新象:齐鲁地方传统表演艺术的文旅融合调查”重大项目团队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双向赋能模式,于7月10日至7月31日赴山东济南、青岛、烟台、泰安、东营、日照等十二(区)市,于政府文旅部门、非遗保护中心与基层社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各地传统表演艺术与旅游融合的先进举措,探讨山东地方传统表演艺术的文旅融合机制。
7月10日,东营团队前往东营区吕剧传承发展中心开展专题调研。在中心负责人陪同下,团队实地参观了吕剧排练厅、非遗展厅和数字录音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吕剧人才培养、剧目创新及数字化保护等工作。座谈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吕剧传承发展中心创新打造“吕剧+”文旅项目,推出沉浸式演出和文创产品等一系列文旅融合板块。调研发现,当地以“非遗活化+群众参与”模式推动吕剧振兴,成效显著,为传统艺术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东营团队在东营区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开展调研
7月15日,莱芜团队前往莱芜梆子传承保护中心开展专题调研。在中心负责人陪同下,团队参观了后台,与艺术家们深入交流,观看了经典剧目《凤冠梦》,并对观众进行访谈。随后,副团长陈胜平先生接受团队专访。团队此行了解到莱芜梆子通过与当地旅游景点雪野湖合作推出定制演出、开发文创产品等,在文旅融合方面充分发挥在地化优势,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团队成员与陈胜平先生就莱芜梆子的在地化文旅融合的创新道路探索、数字化实践等相关问题座谈
莱芜梆子剧团副团长陈胜平先生在剧宣长廊为成员介绍“爱岗敬业,以团为家”的精神
7月18日至20日,日照团队赴五莲文化馆、五莲县茂腔剧团及芙蓉社区等地调研。团队通过座谈会、街头问卷等形式,考察五莲茂腔与旅游融合的已有成果及在地化实践路径。团队了解到五莲茂腔在当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目前已通过构建城乡文化惠民网络、在核心景区依托节庆进行演出等形式赋能当地旅游产业。未来,五莲当地希望持续深化这一路径,为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内生动力。
烟台团队在日照市五莲县芙蓉社区开展调研
7月17日至21日,聊城团队赴东昌府区孙庄舞狮调研基地及山东省聊城市文化馆开展专题调研。团队聚焦非遗传承断层与传播受限问题,紧扣文旅融合趋势探索“艺术+旅游”生态构建的话题。调研发现,聊城当地积极推动舞狮融入景区活动、民俗节庆等旅游场景,开发文创与研学路线,以旅游流量激活传承动力,借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体验,既让传统艺术走进生活、扩大影响,也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充分展现了齐鲁文化魅力。
聊城团队在聊城市文化馆开展调研
7月25日,烟台团队赴福山区螳螂拳培训中心和所城里螳螂拳馆开展专题调研。调研发现,烟台螳螂拳在文旅融合中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尤其在烟台知名旅游地标所城里,当地螳螂拳馆创新打造“传承+体验”的文旅融合线路,更面向国外研学团队推出拳法体验新模式。这一举措不仅系统展示了螳螂拳的精妙招式,更设计了旅游与螳螂拳文化深度互动的特色活动,使游客更为直观地感受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
烟台团队在福山区螳螂拳培训中心开展调研
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于永波先生为团队题字
7月31日,泰安分队赴泰山皮影十不闲传习馆与泰山皮影戏剧院开展深入调研,全面了解泰山皮影的制作工艺与文旅融合的表演体系。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更加清晰地认识了泰山皮影“十不闲”操纵技艺,并亲身体验了皮影雕刻和操纵过程。团队了解到,卡通皮影材料包的开发等一系列泰山皮影的文旅融合举措,吸引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带着孩子走进剧院。文旅融合正为泰山皮影这项底蕴深厚的传统表演艺术开辟活态传承的新路。
泰安团队成员于泰山皮影剧院体验简易皮影制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范正安先生为团队成员介绍泰山皮影的演绎过程
经过深入调研,团队系统梳理了山东十二(区)市,共十一种传统表演艺术与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区域差异,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探索并总结以旅游赋能传统表演艺术的“齐鲁路径”,为千年文脉在当代旅途中绽放新光,提供青年视角。
撰稿人:卢锦鹏 陈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