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研究生院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收官:以实干扎根乡土,用青春赋能振兴

来源:东方网    2025-08-26 10:25
来源: 东方网
2025-08-26 10: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榆林学院研究生院“青衿扎土润乡野,赋能振兴共芳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鱼河峁镇圆满结束为期16天的实践活动。团队以“扎根大地做实事,青春聚力助振兴”为导向,聚焦支教助学、红色走访、文化赋能、助农惠民等领域,用脚步丈量乡土肌理,以行动践行青春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青春力量。

特色支教筑梦乡土,八门学科点亮乡村课堂

针对鱼河峁镇乡村教育需求,实践团量身打造涵盖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化学实验、生物、美术、物理的8门特色课程,为20余名中小学生带来15天的“定制课堂”。志愿者们将课本知识与乡土实践深度融合。15天累计授课超100小时,不仅填补了乡村暑期教育空白,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求知与向上的种子。

走访调研溯初心,红色故事照见成长

为触摸乡村发展脉络,团队开展多层次走访,让青春对话岁月。拜访村里的老会计席自华时,泛黄的账本里藏着集体经济变迁密码。从义务帮忙记账到每月仅能维持家用的微薄收入。他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乡村筑牢治理根基。真正的振兴,往往藏在这些默默耕耘的身影里,藏在泛黄账本的字里行间。

墙绘寄情绘振兴,校地文脉融乡土

实践团以文化为纽带,为乡村注入新活力。志愿者们拿起画笔,在村里的闲置墙壁上创作了6幅主题墙绘。志愿者以“山水环绕、果蔬飘香”的镇域特色为底色,勾勒“稻浪翻滚、鸭群嬉戏”的乡村振兴图景;同时画面重现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纪念广场的历史风貌,旁题榆林学院“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让“教育兴乡”的理念如春雨般浸润村落肌理,成为镌刻在乡土间的精神印记。

助农调研接地气,专业实践显担当

三次助农调研脚步扎实,专业知识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在红太基地,队员们走进茄子地、西红柿田,精准采摘成熟果实、辨认病株残株,用劳动助农松土除草,让严谨专业融入指尖实践;在稻鸭养殖基地,农学专业学生观察水稻与鸭群共生规律,分析鸭群除草除虫、鸭粪肥田的生态价值;环境专业学生监测水体质量与生物多样性,解码“一田双收”的生态智慧;同时深入农户种植基地,化身“田间助手”,结合专业知识为农户除草、挖土豆,在泥土芬芳中践行青春使命,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非遗直播拓销路,老手艺撞上新风尚

各位志愿者默契配合,开展了一场“非遗干炉直播”,吸引1000人次观看,带动线上订单超50单。直播中,队员们走进加工厂,镜头记录面团揉制、馅料调配、火候控制的全过程,手艺人现场解答保存、食用等问题,让老手艺在云端“破圈”。这场直播不仅拓宽销路,更让榆林特色美食文化被更多人知晓。

慰问寄望励成长,展演欢歌汇成果

活动期间,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闫龙等校领导同鱼河峁镇的领导一行专程前往实践基地慰问志愿者,踩着田埂查看调研成果,围坐倾听实践感悟,寄语学子,鼓励大家继续以赤诚之心扎根基层,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

为检验支教成果、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实践团还举办了一场支教展演,志愿者与学生们同台献艺。陕北秧歌扭出黄土高原的豪迈,舞蹈《最炫民族风》融着青春朝气,朗诵《虞美人》诉尽家国情怀,合唱《南泥湾》唱出奋斗初心。村民们搬来小板凳,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这些娃娃不仅来教书,更把精气神带到了咱村!”

16天的实践,从课堂到田间,从墙绘到直播间,榆林学院研究生院实践团以“实”字为笔,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智慧服务乡村需求,用热情点亮乡村希望。志愿者们表示,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实践锻炼,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未来将继续带着这份收获,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供稿:乔伟 王桂敏 张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