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探索“三协同、三融合、三提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东方网    2025-08-26 11:36
来源: 东方网
2025-08-26 11: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聚焦新工科建设“三步曲”,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加强教育改革创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实践“三协同、三融合、三提升”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一)整合“三 协同 ”人才培养资源

学校主体推改革——交叉融合、双向交流。 深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选派骨干教师赴公司和企业、行业协会进行交流,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共建“一带一路”智慧农业联合实验室。积极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比例超过5%,拥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任教师比例高达30%以上。

企业合作拓渠道——校企合作、示范引领。 校企合作开办软件学院,以学校为办学主体、以企业为实训基地,通过“3+1”办学模式面向市场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被认定为江西省示范性软件学院、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社会支持创条件——产学合作、产教融合。 深化与省内外行业企业协同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教育教学,促进软件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与地方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软件人才,打造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与省地质局、宜春市大数据局等开展战略合作,助推产学研应合作和科教协同育人。

(二)形成“三融合”人才培养 路径

人才培养与价值塑造相融合——厚植情怀“守初心”。 实施“心连芯”歌咏党课项目,打造“码文化”校园文化品牌、创建“金扁担”—“心芯相映”基层党建品牌,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互协同,提升思政教育能力,教工支部获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技能提升“铸匠心”。 进一步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教学竞赛、教学观摩等活动,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和教材资源,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和就业竞争力,专任教师连续两年获得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二等奖等荣誉。

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相融合——顶天立地“葆丹心”。 实施工作室模式促进软件人才培养,专业教师组建15个学生工作室,指导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等,吸收学生进团队、进课题、进创新工作室、进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彰显“三 提升 ”人才培养 能力

提升责任担当、厚植家国情怀 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协同育人全过程,积极引导大学生应征入伍,响应“三支一扶”、西部志愿服务等基层就业计划。近5年来先后有40余名本科生应征入伍,有60余名本科毕业生参加了西部计划。

提升专业技能、涵养工匠精神。 坚持德技兼修,着力培养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和工程实践能力。近5年来,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700余项, 学生累计开发各类应用软件项目和作品超过1000项。

提升 数字素养、 紧跟社会需求 。面向新兴领域,积极融入江西省重点产业“1269”行动计划,完善新工科软件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紧跟大数据时代,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数字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三协同、三融合、三提升”软件人才培养 模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