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开展“七彩假期”活动的号召,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13日至27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支队在生命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宇波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城镇第一中学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七彩假期系列活动。团队通过“强引领、重关爱、护成长、聚合力”的工作体系,为学生们成长注入温暖力量,也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实践中感悟,在行走中思考”的担当。
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一群怀揣热忱与梦想的大学生踏进了彩云之南的热土。他们以青春为笔,以担当为墨,在苍山洱海间书写着“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这是一次跨越千里的支教之旅,在这里,团队成员用知识播种希望,用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用真情促进民族团结,在苍山洱海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团队主要通过支教助学、红色教育、文化体验三大板块展开活动,在支教中创新开设思政、科技、书法、安全等特色课程,为当地学生带去知识和欢乐;在文化体验中参与彝族火把节促进民族团结。这次活动不仅为当地学生们带来了知识与关怀,还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风采,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动人篇章。一起跟随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支队的脚步,感受团队成员在云南大理的青春实践。
国旗党旗映童心,红色基因薪火传
支教期间,团队将红色教育融入课堂。在“祖国旗帜在我心,同心筑梦”思政大课上,宇波老师以国旗、党旗为鲜活教材,深入浅出地阐释其分别象征的奋斗历程与理想信念,学生们的目光追随着他的讲述,专注的神情里,红色精神的种子悄然发芽。课堂实践环节团队成员手把手指导学生们亲手制作五星红旗,此刻“爱国”的情愫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凝结在指尖的温度,深深烙印在学生们的心底。这堂亲手制作五星红旗的实践课,让原本抽象的红色基因,在学生们专注的指尖和明亮的眼神中,找到了最生动的、最可感的传承方式。
北斗神威启心智,科技报国种心田
在“感受中国科技的神奇”主题课堂上,团队成员吕金银为学生们铺就了一条通往科技前沿的探索之路。课堂上,吕金银运用生动的图片展示、趣味科普短视频等形式,系统介绍了我国在北斗卫星编织的全球定位之网、超级计算机演算宇宙奥秘的惊人速度、5G通信瞬间连接万物的丝滑、人工智能识别万物的“慧眼”……一项项属于中国的突破性成就,在团队成员的解读下,褪去了神秘外衣,化作学生们眼中可触可感的“神奇”。实践是点燃好奇的种子。当学生们指尖轻触键盘,在Deepseek软件的界面上笨拙又兴奋地输入指令,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魔力”时,屏幕上的每一次响应,都牵引着学生们屏息的专注和跃跃欲试的探索欲。当“中国跨度”“中国精度”“中国深度”等展现国家科技实力的震撼画面呈现时,教室里响起阵阵惊叹声,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近乎着迷的光芒。这光芒,正是科技梦想被点燃的星火,一颗颗“科技报国”的种子,在这惊叹与光芒交织的瞬间,悄然在学生们心中萌芽。
翰墨丹青承文脉,安全民族润童心
在“最美的汉字”书法课堂上,团队成员身影穿梭于课桌之间。他们俯下身,指尖轻点学生微颤的手腕,耐心指导着学生们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和运笔技巧,学生屏息凝神,在那提按顿挫的细微律动中,感受到汉字方正端庄的骨骼与气韵之美;“危险的事我不做”安全课堂,则化身为一场生动的实战演习。团队成员精心设计场景:模拟陌生人的搭讪、火灾的烟雾、溺水的呼救……,学生们不再是听众,而是投入地扮演起“被诱者”、|“报警员”和“施救者”。在角色互换与逼真的案例演练中,抽象的规则转化成了刻入肌肉记忆的本能反应,安全自护的盾牌在一次次“实战”中被悄然铸牢;走进“民族服饰件件美”的课堂,如同踏进了一座中华文化博物馆,绚丽多彩的各民族服饰展示引发了阵阵赞叹,学生们纷纷执起画笔在纸上描绘出独特的民族纹样。当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符号在笔尖流淌、纸面绽放时,中华文化那令人心醉的多元魅力,已深深沁润在每一根专注描绘的线条之中。
明眸课堂寓教乐,专业护眼筑健康
在“爱眼护眼科普课”上,眼视光学专业丁雨虹、樊文玉、吴拉梦、蒋钥四位同学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深奥的眼科知识“翻译”成学生们的世界。团队成员精心制作动画短片,不再是枯燥的图解。当复杂的生理结构以这样生动有趣的画面跃然纸上,学生们的眼镜瞬间被点亮。知识问答环节,更是化身一场热烈的“护眼擂台赛”。团队成员抛出一个个贴近生活的问题:“看书多久休息?”“黑暗中看手机会怎样?”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高举,稚嫩却充满自信地回答:“我知道。”在这充满童趣的比喻和轻松的笑声中,科学护眼的方法如同种子般悄然播撒在学生们心田。
融入乡土生态文化,赋能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Movers4Climate绿色乡村青年行动”支教活动课程上,吕金银、冯元升两位同学以当地乡土文化为基础,将“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教育”“乡村实践”融合共进。在讲解“可持续发展第一课”后,团队成员带领同学们使用废旧衣物制作扎染方巾,让同学们在“旧衣新生中”中,既掌握了非遗技艺,又直观的理解了绿色生产、废旧物再利用的可持续理念。在讲解“气候行动”后,团队成员通过讲述茶马古道马帮利用雨季屯粮、旱季储水等故事,让同学们深刻了解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类比现代气候变化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经验对抗旱防洪、农业生产规划的借鉴价值,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气候行动知识的桥梁。在讲述“水下生物”“自然与生物多样性”时,团队成员通过引入洱海、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及湖水的生物多样性,让同学们感受来自美丽家乡自然生态的魅力。这场教育探索,不仅为同学们筑牢了可持续发展的素养根基,更示范了“以乡土资源激活全球议题、以青年力量驱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路径,解锁了生态教育与文化传承双向奔赴的密码。
火把狂欢淬团结,石榴同心共繁荣
烈焰映初心,歌舞话团结。7月18日,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节——彝族、白族、纳西族传承千年的盛典,被誉为“东方狂欢节”,是西南土地上最滚烫的文化记忆。熊熊烈焰中,寄托着各族儿女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祈愿,也淬炼着生生不息的民族魂。团队成员参与了这场充满原始生命力的盛典。夜幕降临,祥云县龙翔广场,巨大的篝火熊熊燃起,照亮了夜空,也映红了每一张洋溢着热情的笑脸。团队成员与当地彝族同胞手拉手,围着篝火踏歌起舞。炽热的火焰、奔放的舞步、穿透云霄的欢歌笑语,在火的洗礼与情的交融中,团队成员既触摸到彝族同胞“火一样的热情”,更深刻体会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谊。当最后一支火把熄灭时,民族团结的种子已在新一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青春向党践使命,知行合一谱华章
此次云南大理祥云之行,“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探索,谱写了一曲新时代青年的奋进之歌。团队成员们以三尺讲台播撒希望,在支教助学中彰显青春担当;以赤子之心追寻红色足迹,在革命教育中淬炼理想信念;以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在火把节盛典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实践团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六有”大学生的时代内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坚定信念,在祖国西南边陲绘就了一幅“青春向党、强国有我”的壮美画卷。(吕金银 杨洋 宇波 熊紫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