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绥宁县金屋塘镇学校里,总有一个身影在教室与办公室间步履不停:晨光里,她在教室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课堂上,她用灵动的讲解叩开文学之门;暮色中,她伏案批改堆叠的作文本。她就是金屋塘镇学校初中语文教师侯湘连,一毕业便扎根这片偏远农村教育沃土,从教五年来,她以“让乡村少年在文字里见天地、见自己”为信念,在乡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园地里深耕细作,用热忱与坚守书写着乡村语文教育者的初心。
研磨课堂:从“站稳讲台”到“叩响文心”
“语文课堂是乡村少年触摸文学温度、拓宽精神疆域的桥梁,每一堂课都要兼具乡土气与文学味。”初入教坛时,为了让语文课堂契合乡村初中生的认知与兴趣,她把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结合乡村生活反复解读,教案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可结合农耕场景讲解”“可引入乡土传说拓展”的细节;为了设计出能唤醒学生文学感知的教学环节,她常常和学生漫步乡间,从溪流、古树、老屋里挖掘素材,记录下每一个“能触发共鸣的乡土文学瞬间”。
五年来,这份对语文课堂的深耕让她从“站稳讲台”成长为“叩响文心”的乡村语文教学行家。她积极探索“乡土化语文教学”路径,将“生活即语文”“乡土资源为文料”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形成了“接地气、有文气”的教学风格。在她的语文课上,《岳阳楼记》不再是枯燥的文言背诵,而是带着学生走访当地古村落的楼阁,结合乡土建筑体悟“先忧后乐”的情怀;《故乡》的学习中,“闰土的变化”延伸为“采访村里长辈,记录家乡十年变迁”的实践作业;诗歌教学时,“乡愁”主题化作“为家乡的山山水水写一首小诗”的创作活动。
凭借出色的语文教学能力,侯湘连老师多次在学校教学竞赛中崭露头角。2023年11月,她撰写的《素质教育理念融入乡镇初中语文教学路径研究》一文,更荣获湖南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论文评选三等奖。她善于将乡土资源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正如一位学生所说:“侯老师的语文课,让我们发现乡村里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语文的素材,原来语文可以这么贴近我们的生活。”
深耕德育:让每个乡村少年都成为“文学追光者”
“语文德育是在文字里种心灯,让乡村少年既有脚下的乡土根,又有远方的文学梦。”作为班主任,侯湘连深谙语文德育的浸润力量。她带的班级有个特别的文化约定:每周一的“文学故事会”,学生轮流分享自己创作的乡土散文、诗歌。
这种“文学滋养+乡土认同”的德育模式,让她的班级始终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无论是课堂发言的文学素养、日常写作的表达能力,还是班级文化的文学氛围,她的班级都在学校年级中较为出色。
五年来,侯湘连的语文育人成果逐渐显现:2022年12月,在绥宁县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和教育叙事评比活动,书写的教案荣获三等奖;2023年6月,在绥宁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微视频课评比活动荣获二等奖。但在她心中,最大的荣誉是学生在作文里写的那句“侯老师,是您让我知道,乡村的孩子也能在文字里拥有辽阔的世界”。
五载乡村教学生涯,她用青春深耕乡村语文教育的土壤,用文字点亮学生的精神星空,在偏远的乡村初中语文岗位上谱写着动人的教育诗行,正如她常说的:“只要乡村少年能在语文里找到热爱、看到远方,我所有的付出都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