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思政微视频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思政内涵与青年认知之间的有效联结,通过精准把握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与情感需求,实现价值引领与情感共鸣的有机统一。这一传播形态的优化升级需要从内容建构、形式创新、传播机制与价值转化四个维度系统发力,既坚守思政教育的核心立场,又契合青年话语体系的表达逻辑,最终形成兼具思想深度与传播效能的育人范式。
内容建构层面需实现时代命题与个体经验的价值耦合。创作者应聚焦青年成长过程中的核心关切,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转化为青年可感知的生活场景与成长叙事。通过挖掘学业发展、职业选择、社会参与等领域的真实议题,建立宏观价值导向与微观生活体验之间的意义关联。叙事策略上应采用青年视角的微观叙事,以日常经历、情感变化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细节刻画让思政内涵自然渗透于故事推进之中,使青年在观看过程中产生认知认同与情感代入。
形式创新需要依托数字技术实现表达升级。时长设计应遵循微视频传播规律,以紧凑节奏和精准信息传递适应青年碎片化接收习惯。视觉呈现上可融合国风国潮国韵元素,运用纪实镜头增强真实感,通过清新明快的色彩搭配传递积极基调,借助动画、MG动画等形式降低理论理解门槛。技术应用层面可探索元宇宙场景、数字人互动等创新形式,将传统思政内容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这种“年轻态”创新既能增强内容吸引力,又能体现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创新。声音设计需采用亲和平等的语言风格,搭配青年熟悉的音乐类型,通过声画协同营造情感氛围,进一步拉近与青年的心理距离。
传播机制构建应形成精准化、国际化的传播矩阵。依托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校园媒体等青年聚集渠道,结合算法推荐机制实现内容精准触达,避免无效传播造成的资源浪费。互动设计上可设置话题讨论、二次创作挑战等环节,鼓励青年从被动观看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形成“观看—思考—交流—认同”的传播闭环。针对中国日报网“立足中国,对话世界”的定位,需强化跨文化传播适配性,在内容中融入中外青年共同关切的议题,通过双语呈现、文化对比等方式增强国际传播效能,使思政微视频成为展示中国青年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
价值转化环节要完成从情感共鸣到行动自觉的升华。内容设计应注重启发性思考点的设置,通过故事发展与情节转折引导青年自主领悟思政理念的深层意义,形成内在价值认同。强化思政内容与现实行动的联结,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可践行的具体方向,如志愿服务、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等,使青年感受到思政理念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价值。这种转化过程需呼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伟业相联系,引导青年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践行社会责任,最终形成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与行动转化的完整链条。
从本质而言,思政微视频激活青春共鸣的过程,是思政教育理念与青年话语体系、数字技术应用、国际传播规律不断融合的过程。创作者需保持对青年需求与时代变化的敏锐感知,在坚守思想性的基础上持续创新表达形式。通过内容、形式、传播、价值的协同优化,使思政微视频真正走进青年心里,成为凝聚青年力量、引领青年成长的重要载体,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青年教育的创新成果与实践成效。(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 陈晓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