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远气体定增计划取得实质性进展

和远气体定增计划取得实质性进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9 17:2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9-19 17: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16日,综合型气体公司和远气体(股票代码:002971)实控人全额认购5.92亿元定增股份再融资方案提交注册,此举不仅显示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为公司电子特气业务拓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据和远气体介绍,本次定增方案于2025年2月获受理,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有息负债。和远气体当前业务发展重心为电子特种气体和硅基功能性新材料,相关产品有利于促进下游行业减少对国外气体巨头的依赖,加速半导体关键材料国产替代进程,强化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部署。

资本结构优化与战略转型双轮驱动,电子特气布局全面深化

2020年上市以来,和远气体通过深入调研,明确战略转型方向,重点进军电子特气领域。公司采取在深耕工业气体基础上,逐步向电子特气、功能性新材料拓展,现已形成电子特气及电子化学品、硅基功能性新材料、大宗气体、工业级化学品、尾气回收、清洁能源六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深交所官网显示,和远气体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方案已于2025年9月3日获审通过,标志着该定增计划取得实质性进展。此次定增获公司实控人的全额认购,发行完成后,实控人杨涛、杨峰、杨勇发、冯杰的控制权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此外,公司的资金实力和资产规模将获得有效提升,资产负债率预计将降至70%以内。

产能释放与市场拓展齐头并进,政策东风拓宽成长空间

近几年以来,和远气体除了保持氧、氮、氩等大宗气体的发展势头外,主要是利用宜昌、潜江化工园的资源(氟、硅、碳、氢、氯、硫等)、区位等优势,以及公司在气体合成、分离和提纯方面的技术优势,打造“电子特气→电子化学品→功能性新材料”全产业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绿色低碳。

截止2025年上半年,潜江电子特气产业园已实现高纯氨、高纯氢、高纯一氧化碳等产品量产并稳产,电子级氯化氢、氯气、羰基硫将在第三季度达到稳产,在第四季度开始进入半导体、面板企业认证。该产业园目前整体已进入稳产和增产阶段,达产后年产值预计12-15亿元(2025-2027年逐步释放)。

宜昌电子特气及功能性材料产业园建设同样进展显著:三氯氢硅、四氯化硅、电子级硅烷主产线已稳定运行,硅基功能性新材料(氨基、乙烯基等系列)、氟基电子特气(三氟化氮、六氟化钨)试生产顺利,力争2025年下半年实现稳产目标。该产业园一期达产后年产值预计25-40亿元(2025-2028年逐步释放)。

与此同时,在以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光伏为核心的泛半导体产业链带动下,我国电子特气市场快速扩容,市场潜力巨大。

该公司介绍,和远气体采用多元化策略加速产品导入,积极拓展下游市场:2024年,光伏领域的高纯氨产品已完成所有头部企业认证。在半导体和面板领域,公司正在加速推进三氟化氮、六氟化钨、电子级硅烷等产品的认证工作。2025年4月,公司与湖北兴福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协议,共同投资成立湖北兴远芯气体有限公司,旨在布局电子大宗气体赛道,进一步拓展大型半导体客户资源。此外,公司还积极布局新兴领域,包括硅碳负极、低空经济、机器人等产业气体需求。

技术突破与专利布局,研发实力构筑核心壁垒

和远气体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加大投入,近五年(2020至2024年)研发投入逐年攀升,2024年研发费用突破5000万元,达到2020年水平的2.6倍以上。

募集说明书显示,和远气体现有研发人员160人,经过多年的外引内培,已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和开拓性技术研发人才队伍。近年来,公司引进了一批本硕博高学历人才,其中包含具有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多项电子半导体特种气体专有技术及多年生产运营经验的技术人才,以及氟、硅、氯、碳系列电子特气、电子材料的专业工程师,为公司研发生产电子特气产品及电子化学品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1月,和远气体取得“一种半导体用超高纯氯化氢气体的制备装置及其工艺”发明专利,该技术以工业产品气体为原料,采用高分子渗透膜、金属阳离子交换树脂、稀土金属化合物脱水与高压精馏的结合,可将组分中CO2杂质脱除至0.1ppm以下、金属离子含量脱除至10ppt以下。

2025年4月,公司又取得“一种制备半导体用超纯氨的装置及工艺”发明专利,该技术可便捷高效地获得超纯氨,实现连续化节能生产,且无废气排放。

截至2025年8月末,和远气体获得已授权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158项,参与编制10项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拥有7项湖北省科技成果登记证书,专利成果的转化率保持在90%以上。

此外,和远气体还投资超1亿元建设国际一流研发检测中心(与美国PE合作),实现研发→生产→检测全周期质量管理。

公司通过与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研发平台大力进行相关技术研发,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研发项目,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