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双流区东升街道紧扣《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要求,针对辖区417家社区社会组织“类型单一、能力薄弱、人才老龄化”的治理痛点,依托双流区东升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枢纽平台,创新推出“东升邻好”项目,构建邻好组织聚合力、邻好人才提能力、邻好项目办实事的“三邻好三聚力”体系,推动社区社会组织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型,打造出民生服务的“东升样板”。
一、“三邻好”破局:构建系统性培育体系
(一)邻好组织·聚合发展力,夯实治理根基
双流区东升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搭建“枢纽平台+标准流程+个性支持”培育模式:制定内部管理、微公益创投、公益活动3类标准化流程,为13家潜力组织提供“一对一”指导,明确服务方向与资源路径。例如,广都社区织梦人手工团队从“自我服务”转型“公益输出”,跨社区开展手工教学,带动文体类组织向公益服务类转型,组织明确公益转型方向,建立成员管理、财务等规范制度。
(二)邻好人才·聚焦专业力,激活骨干动能
针对组织“能力碎片化”问题,实施分层赋能:开展“项目设计+财务规范+可持续发展”专题培训2期,覆盖50余人次;建立“社工+社区成员”顾问机制,提供30余次个性化帮扶(含活动流程优化、资源对接、场地协调等)。如今,20余名骨干成长为“专业组织者”,如织梦人团队从“协助执行”升级为“全流程自主运营”,2024年以来独立开展公益课5场,服务150余人次。
(三)邻好项目·聚集影响力,精准回应民生
以4万元微公益创投资金池为抓手,打造“需求征集—评审优化—跟踪督导—总结推广”全流程闭环:聚焦“一老一小、环境治理”等民生领域,吸引32家组织咨询,最终落地13个项目。评审阶段组建“专家+居民+民政”评审组,提出48条优化建议(如五洞桥社区“温暖守护”项目新增低保家庭手工培训,实现“物资+能力”双帮扶);通过“线上+线下”督导确保项目100%按计划完成,累计服务居民超1000人次。
二、治理新成效:从“单点突破”到“多元共治”
(一)民生痛点精准破解,居民获得感落地见效
1.民生保障类:五洞桥社区老年人协会不仅定向服务30户低保家庭,更配套开展3场“物资慰问+情感陪伴”专项活动,缓解低保群体孤独感;紫东阁社区“耆乐无忧”自组织队伍聚焦“一老一小”双群体,既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测、慢性病咨询服务,也针对老年人防诈骗需求开展专题宣传,同时组织青少年参与科学实验、科普讲座等活动,服务“一老一小”群体超50人次。
2.环境治理类:川林佳苑业主委员会聚焦居民“停车难、出行险”问题,在院落外安装停车桩26个,经后续跟踪统计,院落周边停车秩序改善率达80%,居民关于“车辆乱停堵塞通道”的投诉量较之前下降70%;迎港花园小区民主协商协会带动居民种植蔷薇50株、引导居民认领花植32盆,更让小区绿化覆盖面积增加200平方米,覆盖率较培育前提升15%,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3.安全服务类:龙桥社区“万事通”网格志愿队在排查3次公共区域安全隐患(含消防设施老化、楼道堆积杂物等)的同时,完成10套安全设备(灭火器、应急照明等)更新,强化社区安全硬件支撑;三里坝社区晚霞志愿服务队围绕“校园周边安全”,排查周边9家超市、文具店的食品安全与消防安全,开展常态化文明劝导20余次,有效减少校园周边“占道经营、交通拥堵”问题。
4.文化服务类:长兴社区银龄乐享合唱协会不仅开展3场音乐培训与惠民演出,还通过“以老带新”模式招收20余名社区音乐爱好者,壮大文化服务队伍;白鹤社区拳剑队以“传统武术+公益场景”为特色,除常规训练外,新增养老院慰问表演、端午节主题交流活动,累计开展3场,既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也丰富老年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次活动参与人数均超30人。
(二)治理格局持续优化,多元协同显成效
形成“居民提需求—组织做项目—联合会搭平台—街道强指导”闭环:永福妇女儿童协会通过“共治永福·家园协商”坝坝会,收集停车、充电诉求20余条,推动增设临时停车区2处、规划集中充电设施1处;社区社会组织自主运营率从培育前的30%提升至70%,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人数较此前增长60%,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达90%。
三、经验启示:基层治理创新的“东升路径”
1.政策锚定是方向 :紧扣市级、区级行动计划,结合本地“组织类型单一”痛点,重点扶持公益服务类项目,实现“政策要求”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
2.枢纽平台是关键 :联合会发挥“上联政府、下接组织、横联资源”作用,破解“缺资源、缺能力”难题,提升培育效率;
3.微创投是抓手 :以平均3077元/项目的小额资助,撬动“小事快办、实事办好”,形成“项目实践—能力提升—组织发展”良性循环;
4.居民参与是核心 :全程坚持“居民主导”,如永福妇女儿童协会通过坝坝会收集停车、安全诉求,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共治者”,彰显基层治理的“源动力”。
下一步,东升街道将持续深化“三邻好三聚力”模式,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更好融入基层治理,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更多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