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文心归钟山,欣集雅咏金陵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文化实践:千年钟山文脉在青春传承中焕发新生

来源:东方网    2025-10-10 16:40
来源: 东方网
2025-10-10 16: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这个夏天,蝉鸣悠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欣青协的学子们,怀揣着对历史文脉的深切热忱,组建了“千载文心归钟山,欣集雅咏金陵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他们以“钟山历史文脉”为核心主题,先后走进仙林街道、明故宫基地、盛世花园社区等七处实践基地,为社区青少年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数月来,团队步履不停,致力于以青春之力推动钟山文化破圈传播,让跨越千年的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盎然生机。

活化历史场景, 古今对话赓续文脉

团队聚焦钟山文化中的历史人物与经典意象,精心设计并开展了多项主题互动活动。志愿者们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创新形式,引导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历史温度,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在“王安石与钟山”的专题活动中,团队通过“山间忆童年”“归隐话初心”等情景对话,生动再现了王安石与钟山的深厚渊源。配合视频影像,清晰呈现了这位历史人物从仕途辗转至归隐半山园的人生历程,使青少年得以直观理解其人生选择与精神追求。

[图为主持人向孩子们介绍王安石与钟山]

另一专题活动则以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主题,通过短视频生动展现其忠贞不屈的气节,让青少年在视听体验中感受传统正气的时代价值。团队还创新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将ASMR自然音效、AI动画等融入古典诗词教学,通过《钟山一日》动画短片还原古代文人在山中吟咏的场景,帮助学生直观体会到了“终日看山不厌山”的意境;将苏轼、陆游诗中的“松风”“泉声”转化为可感知的自然音效,使学生在聆听中深入理解诗词韵味。

创意手工创作, 指尖传承文化记忆

团队将创意手工融入文化实践,以“指尖传承文化记忆”为主题,引导青少年通过动手创作深入体会钟山文化的深厚内涵,实现诗画意境的可触可感。

在系列手工活动中,志愿者们巧妙融入钟山文化元素,设计了扇面绘画、竹简制作、书签绘制和风铃串联等丰富环节。孩子们用画笔在扇面上再现了“涧水无声绕竹流”的清幽景致,描绘玄武湖的潋滟波光;在牛皮纸竹简上工整誊写颜真卿诗句,体会书法艺术的力与美;在书签上绘制钟山四季变幻并题写相应诗词,感受时光流转中的文脉传承。每一件手工作品,都成为凝结钟山诗意与文人风骨的独特“文化信物”。

此外,团队还创新运用假花、白纸等材料,生动再现了王安石钟爱的梅林胜景与陆游曾经行走的山间小径。通过诗句拼图游戏,志愿者帮助孩子们在互动中重温王安石咏钟山诗作,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的有机融合。

趣味互动体验, 钟山 文脉浸润心田

团队精心设计了多项趣味互动环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深入理解钟山文化与历史脉络,让千年文脉在趣味互动中焕发新生。

在“钟山景点猜猜乐”知识竞答环节,学生们热情参与互动抢答。“明代开国皇帝陵寝所在地”“王安石归隐后的居所”等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钟山人文知识。“诗词小暗号”环节则通过诗句填空与接龙游戏,让孩子们在竞技中重温苏轼“买田阳羡吾将老”等千古名句,感受诗词韵律之美。

团队还借助纪录片《爱住六朝烟水间》梳理了钟山从“金陵山”到文化地标的演变历程,微纪录片系统呈现了钟山两千余年的历史脉络,AI动画《钟山一日》则带领学生穿越千年,沉浸式体验文人雅事。多种视听手段的有机结合,构建出生动立体的文化传播体系。

校社协同 联动 构建文化传播平台

团队与仙林街道、明故宫基地、睿泽基地等 7 个实践点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构建起“高校出创意、社区搭平台”的联动模式,为钟山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打造了稳定的实践阵地。

在这一创新联动机制中,社区充分发挥场地资源与组织协调优势,为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了坚实基础;高校则依托文学院的专业力量,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适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实践活动方案;志愿者们深入社区一线,与社区工作者协同配合,共同引导青少年参与文化体验,使钟山文脉在社区场景中实现自然传承。这一模式成功构建起链接高校资源、社区实践平台与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精神纽带,形成了文化传承的良性生态。

“千载文心归钟山,欣集雅咏金陵情”暑期实践团队通过精心设计、开展系列活动,不仅为青少年的成长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养分与精神力量,更彰显了高校青年扎根文化土壤、自觉传承中华文脉文脉的责任与担当。

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这份文化初心与热忱,努力让钟山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诗画意境与人文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载体,让千年文脉在创新性传承中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