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亏 20 万到亩增 350 斤:赣南新农人黄家梅的稻路蜕变

来源:东方网    2025-11-03 10:57
来源: 东方网
2025-11-03 10: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金秋十月,赣南信丰县安西镇上迳村的千亩稻田里,鎏金稻浪翻滚,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禾秆。黄家梅踩着田埂走进地块,指尖轻搓稻穗,饱满晶莹的米粒滚落掌心,“湿谷亩产 1624.46斤,比普通稻多收将近400斤,订单价还高2.5毛 / 斤,今年每亩多赚 700多!” 这位如今的赣州市信丰县水稻致富带头人、县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4 年前还是个亏掉 20 万的 “种地小白”。而他的蜕变是赣州市信丰县农村农业局、安西镇政府、县粮食行业协会与乡合农服 “四方协同” 的成果 —— 政府给政策、协会搭平台、乡合农服送技术,最终结出致富果。

返乡创业遇 “滑铁卢”:20 万亏损背后,缺的不只是勇气

4 年前,做电力工程的黄家梅带着积蓄返乡,看中信丰县 “赣南水稻大县” 的优势,一口气承包 200 多亩稻田。“当时觉得种地就是‘下种、浇水、收割’,哪想到这么多门道。” 他坦言,初期每亩 1100 元投入(地租、人工、普通农资),却栽在了 “不懂技术” 上:倒春寒突袭,秧苗冻伤无应对;病虫害防治 “跟风打药”,抓不住关键期;盲目施肥导致无效分蘖,养分白白浪费。那一年,亩产仅 600 斤,部分地块颗粒无收,算下来亏了 20 多万。“不是土地不行,是我不懂科学种植。” 黄家梅没放弃,两年间一边扩种到 600 亩、引入无人机降成本,一边四处找技术支持,“就盼着有专业团队能帮我把地种好”。

-信丰县安西镇黄家梅水稻示范基地-

三方协同破难题:政府搭台、协会牵线、乡合农服赋能

“单靠农户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没有专业服务团队,技术落地就是‘空中楼阁’。”信丰县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王富森在测产现场直言,2024 年县局联合安西镇政府,把黄家梅的地块列为 “单产提升样板间”,并携手乡合农服 —— 这家中和农信旗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既有 “两增三减” 技术体系,又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正好补上 “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的缺口。

最先落地的是县粮食行业协会会长吴学海牵头的 “哈优晶占” 订单农业。“这个品种米质优、抗病强,但农户怕没销路不敢种。” 吴学海说,协会不仅与加工企业签订 “保底收购 + 优质优价” 协议,还联合乡合农服做 “技术兜底”,“乡合农服的温绍辉老师会根据‘哈优晶占’的生长特性,定制施肥、防虫方案,农户放心,我们的订单农业才能推得开”。

安西镇副镇长刘诗洪则全程跟进样板间打造:“从土壤检测到播种定行距,从浅埋滴灌到病虫害防控,每一步都要‘不走样’。乡合农服的团队很专业,他们把‘两增三减’拆解成上百个可量化参数,通过预防性的方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少了打药次数 ,还定期巡田,和我们镇里农技员一样细致。”

黄家梅成了最早的受益者。今年晚稻季,他拿出300 亩 “哈优晶占” 全部试点乡合农服的 “一站式服务”:移栽后,温绍辉团队每周巡田,盯着返青、分蘖、齐穗关键期;台风过后,乡合农服田间服务团队带着技术老师第一时间上门,预警稻飞虱风险;黄家梅忙于其他地块没空去田间时,服务人员都会拍视频反馈,提醒 “该追肥了”“该打药了”。

“最关键的是钻心虫防治那次。” 黄家梅记得,今年信丰天气异常,持续高温,温绍辉巡田时发现幼虫迹象,立刻指导用 “种子浸拌种消毒 + 前防 — 中控 — 后保” 套餐,“同期村里没用药的农户,稻飞虱大爆发,减产 10% 还多,我家的田几乎没受影响。温老师说这是‘预防大于治疗’,果然没错!”

在施肥上,乡合农服针对赣南红壤肥力不足的问题,定制 “配方肥 + 颗粒生物刺激素” 方案,化肥用量减了 20%,但 “哈优晶占” 的功能叶到收割时还是绿的。“虽然乡合农服全套服务贵几块钱,但肥效久、产量高,算下来成本没增,收入还涨了。” 黄家梅说。

从 “小白” 到副会长:乡合模式助力 “致富带头人” 养成

如今的黄家梅,不仅亩产从 600 斤跃升至 1400 斤,年收入突破 50 万元,还当选为县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成了周边农户的 “技术顾问”。“以前是我问别人,现在是别人问我。” 他笑着说,今年秋收后,“我把乡合农服教的‘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享给他们,还帮着对接乡合的服务团队 —— 大家信我,更信乡合的技术”。

这份信任,源于乡合农服的 “全产业链支撑”。“我们不只是送技术,更是陪农户‘从种到卖’。” 湖南中和农服总经理陈桂平在测产现场强调,作为中和农信旗下平台,乡合农服早已构建 “技术样板 + 服务网络 + 产销闭环” 体系。乡合农服江西区域总经理沈晓丹也透露,目前乡合农服已在赣南服务近万亩晚稻田,“‘关键农时必到、病虫害预警必达、技术疑问必解’是底线。明年计划覆盖江西 14 个县域,服务至少 5 万亩稻田,确保亩均增收超 100 斤,让更多‘水稻田’变‘致富田’”。

这份赋能,也得到了信丰县农业农村局、安西镇政府和信丰县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的认可。“乡合农服是我们‘两增三减’行动的‘好帮手’。” 王富森说,县农业农村局明年计划扩大 “优质稻单产提升” 种植面积,“未来整合乡合农服平台,帮助更多种植大户把水稻管理标准化服务推广到更多村”;吴学海则直言,协会的订单农业能落地,“离不开乡合农服的技术保障,我们给到农户优质稻种,还需要农户管好中间环节,有乡合农服在,老百姓种出来的品质也高,收购时也愿意给高价”;刘诗洪也表示,安西镇的样板间能成功,“乡合农服的技术团队功不可没,他们让‘科技兴农’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产量”。

带富乡邻再出发:政企协联动,信丰模式点亮 “增收梦”

夕阳下,收割机在 “哈优晶占” 稻田里穿梭,金黄的稻谷倒入印有 “订单农业专用” 的粮袋。黄家梅望着这一幕,眼神坚定:“明年我要扩种到 2000 亩,再带动 50 户乡亲一起种,跟着政府、协会、乡合农服走,准没错!”

“黄家梅的蜕变,证明了‘政府 + 协会 + 企业 + 农户’模式的生命力。” 县农村农业局王富森说道,未来政府也将携手协会、乡合农服平台助力更多“黄家梅”返乡创业、扎根新农村,“让更多农户像黄家梅一样,靠科学种植打破‘靠天吃饭’,让‘两增三减’的成果惠及更多乡亲,让新时代的‘丰收梦’照进现实”。

从 “亏损焦虑” 到 “带富自信”,从 “种地小白” 到 “行业副会长”,黄家梅的 “稻路逆袭” 里,藏着乡合农服 “科技赋能农业、服务下沉田间” 的初心,更藏着信丰县政府、协会、企业协同发力,共同守护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定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