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专家与校长交流活动暨非遗传承成果展演在中国儿童中心举行

来源:东方网    2025-11-03 13:36
来源: 东方网
2025-11-03 13: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鼓震山河韵·舞书少年魂”“琴茶润古今·戏韵流芳远”“雅乐承经典·武戏谱新篇”——三个篇章,十四项精彩展演;太平鼓声激昂,古琴韵致悠远,少年身影与传统技艺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文化传承画卷。

11月1日,非遗专家与校长交流活动暨非遗传承成果展演在中国儿童中心成功举行。这场由“蒲公英非遗种子寻百计划创新发展工程”组织的活动,通过学术交流与艺术展演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非遗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成果。

儿童教育家、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席、全国妇联原书记处书记范崇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文化代表苏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前高级项目官员张亚丽,中国文联办公厅原巡视员缪力,中国交响乐团前党委书记史丽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党委书记庄正华,原文化部副巡视员于蕴芬,教育部规划司原副司长葛华,教育部科技委副秘书长朱小萍,《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郭晶,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会长蔡健、副秘书长杨建利等领导,著名儿童教育家卢勤,著名美声歌唱家江鸣鸣等专家和艺术家以及校长代表,共计30余位嘉宾出席了当天的活动。范笑天、孟令西分别主持上午和下午的活动。

非遗传承:学术交流引领实践

在上午的学术交流活动中,范崇嬿、苏旭等专家学者,与来自北京多所中小学的校长齐聚一堂,共商非遗传承大计。

范崇嬿就“非遗助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发表演说。她表示,今天的活动有广度、有高度、有温度。非遗传承为少年儿童打开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在体验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培养了专注力与创造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实现了美育、德育与智育的深度融合。

苏旭博士在以“国际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工作”为题的演讲中,深入分析了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和挑战。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保护非遗不仅是民族的责任,更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张亚丽则从儿童权利视角出发,探讨了非遗传承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她指出,“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在守护文化中守护童年,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郭晶从科技赋能角度,阐述了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力。她表示,科技可以为非遗插上翅膀,使其传播得更远更广。

校园实践:非遗扎根教育

来自北京多所中小学的校长分享了各校在非遗传承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校长关红介绍了学校将非遗融入日常教学的经验。她表示,非遗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昌平区德方育华学校校长秦继杰分享了学校“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的非遗传承理念。该校通过非遗中华雅乐舞等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实践。

西城区陶然亭小学校长耿洁介绍了“陶冶人格自立卓然”的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该校通过京剧等非遗项目,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八十中学枣营分校副校长黄乃丽演讲的主题是“ 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未来梦想”。学校就非遗文化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探索,对于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塑造良好品格起到了培根塑魂的作用。

万寿路街道万寿路甲15号社区主任陈玉珍则从社区角度,分享了“让非遗在社区生根,在生活中留韵”的实践经验。她表示,社区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单元,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土壤。

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工会主席兼教导处副主任 陈晓冉介绍了学校“深耕非遗沃土,培育时代新人”的探索。她强调,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部分。

政策指引:非遗保护的国家战略

本次交流活动与展演,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生动写照。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

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也强调,要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动传统工艺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确定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聚焦青年传承人培养、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科技赋能非遗保护等内容。

这些政策导向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本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

展演盛况: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当天下午的非遗传承成果展演,节目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纷呈。展演分为三个篇章,全方位展示了非遗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成果。

第一篇章“鼓震山河韵 舞书少年魂” 在影传委艺术团《北京中轴线》的合唱中拉开帷幕。

随后,第八十中学枣营分校的学生们带来了太平鼓表演《童声齐鼓》。孩子们踏地击鼓、旋身跳跃,在欢快的节奏中展现新时代少年的蓬勃朝气。

昌平区德方育华学校的中华雅乐舞《小雅·鹿鸣》则将观众带回了千年前的西周礼乐现场。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步态从容,抬手间似有清风拂过,屈膝时宛若明月入怀。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同台挥毫《精忠报国》,笔墨间传递着家国情怀的代代相承。

第二篇章“琴茶润古今 戏韵流芳远” 则展现了非遗温婉典雅的一面。程斯盈、宋思锐、张昕泽的古琴齐奏《关山月带过醉谪仙》,王晶的古琴演奏与谢美霞的唐密茶道同步演绎《忆故人》,以及孙宇龙的古琴演奏《流水》,让观众沉浸在琴茶共生的文化意境中。

西城区陶然亭小学的京剧表演《空城计》,则展现了国粹艺术在少年一代身上的传承。

第三篇章“雅乐承经典 武戏谱新篇” 中,昌平区德方育华学校的武术表演《少年强则中国强》展现了中华武术的刚劲有力。

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的舞蹈《根》,以优美的肢体语言诠释了文化根基的重要性。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的京剧《鹿乳奉亲》,则通过传统故事传递了孝道美德。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江鸣鸣先后演唱了《山歌好比春江水 》《我和我的祖国》,她凭借融合民族底蕴与现代审美的空灵唱法,将整场展演推向高潮,展现了其跨越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艺术表现力。

展演落幕,但非遗传承的乐章仍在续写。令人欣慰的是,非遗已从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转变为流淌在生活中的活态传承。它不仅是适应新时代的时尚产品,也是社区里随处可见的文化实践,更是青少年心中扎下的文化根脉。

这场活动恰如一个缩影,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各地生根发芽的成果,古老的技艺正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据悉,“蒲公英非遗种子寻百计划创新发展工程”由首都知名女性领导、专家、教授、艺术家、律师、记者等共同发起, 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主办,旨在寻找并培养百位青少年非遗传承人。该计划通过科技赋能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并探索“非遗+科技+商业”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有效破解非遗传承人断代的难题。(作者:王好凤)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