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环保连获三项国际专利背后: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危废资源化转型?

来源:东方网    2025-11-04 11:41
来源: 东方网
2025-11-04 11: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全球环保浪潮与“双碳”目标双重驱动下,中国危废处置行业正迎来一场从“无害化”向“资源化”的深度转型。自2025年三季度以来,东江环保连续获得三项美国专利与商标局(USPTO)发明专利授权,覆盖工业废液资源化、铜资源化、危废渗滤液处理等关键领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环保企业的前瞻战略视野与科技创新能力。

“变废为宝”的技术破局

化学镀镍是现代制造业的关键表面处理工艺,然而该工艺产生的化学镀镍废液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易引发二次污染。东江环保近期获国际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化学镀镍废液的资源化处理方法》采用“逐步纯化、分级回收”思路,将一级污染物镍的浓度降至0.1mg/L以下,同时高效分级回收废液中有价值的镍、磷、钠、硫酸根或氯离子等成分,从根源上阻断二次污染风险。

在全球电子材料纯度要求提升、环保政策趋严的背景下,东江环保发明专利《电子级二水氯化铜的制备方法》凭借精准除杂工艺,可高效去除铜盐原料中的杂质,制备出纯度高达99%的电子级二水合氯化铜产品。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可控、环境污染小的显著优势,完美适配半导体、电镀等高端制造领域需求。

针对危废填埋场渗滤液盐分高、成分复杂、处理成本高昂的行业难题,东江环保发明专利《一种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创新提出了“预处理+蒸发结晶+冷却结晶”组合工艺,实现氯化钠、氯化钾等盐类的高效分离与资源化回收,总盐回收率超过95%。这项技术不仅大幅降低填埋场环境风险,更将原本需填埋的盐类转化为工业原料,实现“变废为宝”的资源循环。

实验室到产业线的“关键一跃”

连续斩获国际专利的背后,是东江环保系统化的科研布局与创新机制的持续赋能。为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东江环保构建了“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一体化创新体系:由中心实验室主导核心技术攻关,珠海东江中试基地聚焦工艺放大验证,宝安东江、东莞恒建等多个基地承担产业化落地任务,并同步实行“科研人员下沉生产一线”机制。

此外,东江环保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产研课题,推动市场、研发、生产、销售及外部合作协同,并建立以产业化成效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有效激发了创新内生动力。

在这套创新体系的赋能作用下,东江环保一系列科研成果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线的“关键一跃”。今年以来,东江环保自主研发的BOE废液的资源化处理方法实现产业化应用,累计协同处置BOE废液约200吨,吨处理收益较传统无害化方式提高1000元;所属企业江门东江成功扩产烟花级高纯氧化铜,并拓展至陶瓷应用;惠州东江实现氢氧化铜与硫酸铜联产,增强农用氢氧化铜产品稳定性;昆山净化纳米级铜盐产品成功实现量产。

同时,东江环保还积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生态,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成功获批2025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粤港澳产城融合多源固废协同利用技术及集成示范”项目;联合深圳大学等单位开展的“电子电镀行业含铜(镍)废液资源化新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