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大数科学院创新育人模式:真实场景驱动,本研混合攻关

来源:东方网    2025-11-19 10:31
来源: 东方网
2025-11-19 10: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张永全教授的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界限。当机器学习、大数据算法分析等抽象理论遇上真实研究案例,当本科生与研究生同堂研讨,一场教学创新实践正在这里生动上演。

“没想到算法课还能这么上!”这是许多学生的共同感受。作为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张永全将来自科研前线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经过数年实践,“导师-研究生-本科生”混合团队模式已在全院推广,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项目进课堂:知识在真实场景中活起来

“算法的学习过程肯定是艰辛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是艰涩。”执教14年的张永全教授对此深有体会。在他主讲的机器学习、大数据算法分析等课程中,抽象的理论,因为有了真实案例的支撑,变得生动起来。

那些艰深的数学符号,在他的课堂上化作了解读现实问题的钥匙。2023级硕士研究生陈诺回忆道:“虽然考研时与心仪的名校失之交臂,但张老师看到了我在科研上的潜力,给予了我宝贵的学习机会。”在张永全的悉心指导下,陈诺进步显著,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中科院二区,jcr1区,影响因子4.3)发表研究论文。

“学生眼睛亮起来的瞬间,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张永全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坚持教学创新的初衷。在他的课堂上,理论知识不再停留在纸面,而是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团队无界限:本研共融促成长

“自从确定导师后,我就开始跟着张老师做科研,每周的组会都让我收获很大!”2024级本科生林致义说。在混合团队中,像他这样的低年级本科生,能尽早接触科研项目,在研究生的带领下快速成长。

这种模式打破了本研培养的壁垒,形成了“老带新”的良性循环。研究生在指导中巩固知识、锻炼领导力,本科生则在实践中开拓视野、提升能力。目前,该模式已在数科学院全面铺开,成为培养创新型数据科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些年来,张永全教授团队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团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均有机会前往合作单位进行长期交流学习。这种开放式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科研育人才:服务社会发展

“科研不能只停留在论文中,更要回应现实需求。”这是张永全始终坚持的研究理念。他带领团队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大数据+医学影像”“AI+农业”等多个前沿交叉领域,在复杂数据分析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张永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他担任班主任的2022届大数据专业本科班,升学率高达62.9%;他亲自指导的毕业生中,7人成功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还有2人分别前往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乔治梅森大学留学。

“张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从来不会因为毕业而停止。”已入职阿里巴巴的杨秀银表示,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生活难题,张永全总是倾力相助。

如今,真实项目进课堂、本研同堂共学的模式已在浙财大数科学院生根发芽。这种以实践驱动、协作共进的教学探索,正在为培养新时代数据人才开辟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作者:陈之愉 洪文静 潘佳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