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账本透露什么

作者:张 翼 来源:光明日报
2013-01-19 08:51:00
分享

2012年中国账本透露什么

京广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12年中国账本透露什么

2012年中国账本透露什么

2012核心数据提示

GDP增幅7.8%,总量首次突破50万亿元大关

CPI较上年上涨2.6%

城乡居民收入双双跑赢GDP

城镇化率较上年提高1.3%

服务业比重同比增长1.2%

基尼系数首次公布,收入差距引发关注

7.5%,是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这一年,国际经济阴霾不断,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GDP增幅逐季回落,今年二季度开始“破八”。尽管7.5%是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但7.5%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中国经济到底能够走出怎样的轨迹?这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年经济数据,终于给出了答案。

2012年账本:7.8%背后有“四稳四新”

数据

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居民消费价格比2011年上涨2.6%,涨幅回落2.8个百分点。翻读2012年的中国账本,GDP首次超越50万亿元大关无疑是最快进入人们视野的重量级数据。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还特意和记者们“分享三个数据”并进行了相应的解说。

在2012年GDP增长7.8%中,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分别贡献了多少?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对于记者们关心的这一问题主动给出了答案:最终消费对GDP贡献是51.8%,资本形成贡献50.4%,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贡献-2.2%。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经济靠内需拉动抵抗着外需大幅缩减的恶劣增长环境。

对于2012年的中国经济,马建堂用两句话作概括:“第一句话,国民经济运行缓中企稳;第二句话,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2012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新进展,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三个数据,很简单的三个数据:1.2、1.3、1.4。”马建堂进一步分析指出,“2012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中国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12年,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最终消费的贡献率比资本形成高1.4个百分点。”

马建堂说,2012年的中国经济有“四稳”和“四新”。“四稳”是经济增长总体平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物价总水平总体稳定、农业基础进一步稳固;“四新”是结构调整有新进展、科技创新有新突破、节能减排有新成效、人民生活有新改善。

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

――民生改善亮点多。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跑赢”GDP。全国就业人数达7670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37102万人,比上年增加1188万人,在经济放缓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基本养老保险在城市和农村都全部覆盖。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府补助金额都提到240元。去年保障房基本建成590万套。

――201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初步核算比上年下降3.6%,节能减排进展明显。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四种新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是14.5%,比2011年提高1.5个百分点。

“GDP增长7.8%的数据好于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各项数据都好于预期。”财经评论员马光同时强调,“不要把目光集中于数据上,经济环境的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才是重中之重。”

2013年展望:超越“新常态”创造新优势

观点

“新常态”已经成为目前宏观经济的热门词汇。其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疲软的状态将长期存在,“低增长”、“低出口”、“不平衡逆转”等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常态;二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负担系数的上升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枯竭使“7.5%的增速”和“2%以上的通货膨胀”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指出,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步入了悲观主义的“新常态”,2013年应是中国持续复苏、步入新结构、超越“新常态”、富有朝气的一年。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一组数据引起了普遍关注: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马建堂指出,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需要高度重视。但中国劳动人口的这个变化,是不是意味着多少年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的消失,是有争论的。“2012年我国劳动人口是9.37亿。尽管在稳步下降,减少了345万,但是总量依然很大,这仍然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资源优势。”马建堂说。

马建堂强调,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们的教育技能,以及就业方式适当灵活调整,继续保持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教育的发展加速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而只是意味着人口红利的形式发生转移,即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具有人力资本的人口红利。考虑到中国消费的加速、新型城市化的加速,工业化在梯度转移中的加速,以及人口资本红利的到来,2013年应当是中国持续复苏、步入新结构、超越“新常态”、富有朝气的一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指出,中国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最低谷的时期已经过去。樊纲预测,2013年中国经济是一个企稳复苏的过程。“8%应该不成问题”,樊纲说,如果2013年实现了一个8%以上的固定增长,就为今后两三年、三四年的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他认为,中国经济还有二三十年的正常高增长。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来看,仍然是一个变与不变的问题。中国2013年的经济环境放在中国中长期增长的大环境当中看,不变的是经济中长期高速增长的基本面,但同时一些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劳动力供求压力的制约有所加强。所以,2013年经济运行既存在着挑战,也存在着一些有利的条件。”马建堂说,“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科学分析、科学调控,2013年中国经济会继续保持持续稳健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去年四季度国民经济比较明显的企稳回升,这个势头在2013年会继续延续下去。”

世界银行1月15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4%,低于去年6月上期报告中预测的3%,而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在2013年将加快至8.4%。

增长预期: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的基础上

现象

深化改革、扩大内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清晰地画出2013年的任务蓝图。2013年,是启动新的增长引擎、构筑新优势的一年。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武汉、哈尔滨、天津、合肥、南昌等城市也不约而同地将今年的GDP目标设定在12%左右。多个城市预期,完成投资总额将占到GDP总量一半,甚至更多。

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了“依然错综复杂”的研判,同时提出了“宽财政、稳货币”的调控战略。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宽财政”的做法如果能聚集在给企业减税和改善民生的公共投资上,那么,企业成本的下调和消费者休闲支出的增加,就会大大缓解中国经济因外需萎缩而下滑的风险。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新一轮的“投资冲动”,许多经济学界人士表示出忧虑,提出要谨防地方政府投资“错位”和“越位”。中国一些地区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引发通胀担忧和增长质量的担心。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出,中国经济的问题是投资率过高,如果再次启动投资刺激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投资可以拉动钢铁、水泥等行业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并非真正的市场需求,过剩产能与超前投资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十八大提出我们国家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随着新的形势内涵有了变化。过去讲战略机遇期就是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出口,增加投资等等。如今在外需不振、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减弱的情况下,经济形成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国民经济能够在一个新的台阶上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马建堂说:“目前国内经济还存在着一些不平衡、不持续、不协调的矛盾,有的矛盾甚至非常突出。我们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上来,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本报北京1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张 翼)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