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主任苏明
上海花了很大力气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今天上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苏明做客新华社长三角新闻中心、新闻晚报、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东方网和文汇报联合主办的2013上海 “民生访谈”节目。眼下正值中小学、幼儿园新生报名,“入学入园难”、“天价赞助费”等社会热点话题成了此次访谈的关键词。
【义务教育】
90%以上学生选择对口学校入学
今天是全市公办小学进行新生登记、民办小学举行面谈的日子,16万“金猪宝宝”将分别走进各小学参加新生登记、游戏活动。
上外附小3100余人参加面试,计划招收6个班,录取比例13∶1;世外小学4000余人面谈,争夺120个招生名额,招录比36:1……“入学难”受到市民的关注。对此,苏明表示,“择校”是一个教育公平的世界性难题,美国也有择校,也有学区房的概念。对政府来说,政府主要的工作是基础设施的均衡配置和抬高底部,转型发展和内涵建设主要靠学校来完成。
近年来,上海花了很大力气来推进上海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努力办好市民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市教委明确要求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区县教育部门通过全市的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各区县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登记系统,制定各公办学校的招生计划,确保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都享有相应的学位。
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教委也推出多条举措。根据常住人口数和未来常住人口学生数的分布,均衡配置校舍及设施设备,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均衡拨付教育经费和均衡配置教师队伍;深入推进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柔性流动,有效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和郊区新城新建公建配套高起点办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权益,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等。
“据每年招生结果统计,90%以上的学生都是在对口学校入学的。所以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入学难问题。 ”苏明表示,很多人所说的“入学难”,其实是“过度择校”难。目前,上海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有保证的,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就近入学,理性看待入学问题,就读适合自己小孩子的学校,不但有利于小孩的健全发展,也利于家长的接送。
上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较高
一师附小10万、静教院附校10万元、上外附小20万元……日前,有网友发布了一则 “名校酬金标准”微博引发热议。对此,苏明回应,关于所谓的“天价赞助费”,市教委日前已经在政务微博上作了明确回应。上海其实早就严禁学校收取任何形式的赞助费和择校费,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不存在赞助费明码标价的情况。现在社会上有人鼓吹 “搞得定”,面向急切择校的家长收取高额费用,请大家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防止钱财“打水漂”。
近年来,上海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力度很大,成效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上海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调查(PISA测试)的结果。2009年,上海参加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开展的PISA测试,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评价标准,由OECD专家在全市所有15岁中学生中严格随机抽取5115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上海学生的测试成绩排在参加测评的65个国家和地区第一名,调查结果还显示: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际差异小、学校均衡程度高、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同样高质量的教育,即便是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处于最低1/4部分的学生,其阅读平均成绩也远远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上海参加全国“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也显示了这一结果。
“由此可见,上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仅在全国,而且在全世界也是比较高的。”苏明提醒各位家长,请大家要理性对待小孩入学问题,其实在我市义务教育质量比较均衡的前提下,学校对小孩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适合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
随迁子女在沪中高考将实行积分制
苏明透露,上海自2002年起,人才引进类居住证子女就可以在沪参加中高考。从2008年起,中职校自主招收随迁子女。去年,根据国务院要求,市政府已经公布了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沪升学考试工作方案》,按照上海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建立有梯度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公共服务办法,“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抓紧研究上海市外来人口管理制度,据我所知,该管理制度已经进入了征求意见阶段,即将出台。上海外来人口管理制度一经出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公布上海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就读的实施办法,请大家耐心等待。 ”
根据去年年底公布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上海参加升学考试的工作方案。上海主要考虑按照两条原则来设计具体实施办法:第一条,整个实施办法要架构在 “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基础之上,采用积分制的管理办法,有序推进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升学考试工作;第二条,对不符合在沪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我们将按照教育部即将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做好提供包括借考在内的招生考试服务。
【学前教育】
所有本市户籍儿都能进幼儿园
随着人口出生高峰的来临,“入园难”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今明两天,徐汇区的所有幼儿园也开始登记报名,为了让孩子报进幼儿园,一些家长凌晨去幼儿园门口排队等待。
为了应对人口出生高峰带来的“入园难”,自2006年起,本市实施了两轮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2年底,本市已有幼儿园1401所,办园点1894个,占地面积731万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63%。
“当前,上海学前教育规模完全可以满足本市户籍居民入园需求。只要不择园,户籍儿童都能入园,对本市户籍居民来说,不会出现入园难现象。 ”苏明直言,2012年本市在园幼儿已达48.06万人,规模已比2006年增加60%。其中,在满足好本市居民需求后,还接收随迁幼儿19.92万人。
苏明介绍,本市已有181所民办三级幼儿园,接纳儿童将近4万人。另外,本市还正在做学前儿童看护点的规范和指导工作,目前已有学前儿童看护点400多个,这将很好地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苏明还表示,今年是出生高峰的“第一峰”,但建园不是今天说建就能建的,这是动态的,也是周期较长的过程,“通常来说,在人口出生低谷期间,学前资源会有所空余。所以在保证学前三年教育服务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地方利用空闲资源开设了托班,就是小小班、托儿所,满足家长入托的需求。但随着学前儿童入园新的需求,虽然上海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建成,规划当中也在不断的推进,但是学前资源还是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因此,托班只能相应地减少,公办幼儿园为了保证入园,也减少了托班。 ”
报天价班不如培养良好习惯
有网友提到,自己不得不把学龄前的孩子送到校外的培训机构,提前补学科知识。主持人海滨也提到,自己有一个亲戚把小孩送去读“少儿MBA”,学费两万五!“我问我那个亲戚,你有没有关注过四五岁小孩身心的发展?这么早就把他送去读外语、背唐诗,您怎么看?他们只是摇摇头,解释说没办法,因为周边的家长都这样。 ”
对此,苏明表示,现在确实有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婴幼儿的发展成长过程在不同年龄阶段,是呈现不同特点的。对学前阶段的小孩来说,相比较读一些知识性传授的班而言,不如培养小孩的良好行为习惯、情绪情感体验,以及探究兴趣的激发。 ”
【家庭教育】
妈妈也是好老师
学校“减负”,部分家长额外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少数家长片面、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对于这一现象,苏明直言,有这么一句话说 “人类的历史是从摇摇篮的手开始的”,也有人说“好妈妈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暂且不去讨论这些观点的准确度,但必须承认的是,家庭教育在整个现代国民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
早在2009年,上海就发布了“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分0-3岁、3-6岁、6-11岁、11-15岁以及15-18岁5个阶段进行分类指导。目前,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已实现了校(园)级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全覆盖,绝大多数学校还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在提升家长认知和科学育儿能力上开展了多种尝试,取得了较好成效。
此外,市教委还加强市、区、校三级家庭教育指导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出台“家长学校建设实施意见”,加强对各区县家长学校的指导。二是加强家庭教育教研员、中小学班主任等家庭教育核心团队培训。三是开展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主题的中小学班主任活动,发挥优秀指导者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高等教育】
盲目考证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对于目前大学校园里出现的“考证热”现象,苏明表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认定证书,从而多掌握一些技能、多获得一些知识,这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为了考证而考证,所考的证书与自身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关联度不大,甚至为了考证而懈怠专业学习,这种盲目的考证行为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考证热”虽然是社会大环境在校园内部的折射和反映,但是教育部门和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参加考证,避免盲目和跟风,比如高校要大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专业学习,有目的地完成相关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等。
本市将逐步规范社会培训机构
目前,上海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机构名目很多,其中教育部门审批设立的有1300多所,人保部门审批设立的有600多所。这1900多所培训机构是目前上海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的构成主体。此外,各级各类学校、政府部门也有很多类似机构提供培训服务;目前市场上还存在大量未经审批和注册的培训机构。
为了规范教育培训市场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近年来,上海在加强规范管理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首先,市政府建立了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和解决跨部门、跨行业的事情;还制定了“两个文件”,即: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准入标准”和准入审核管理办法、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办法;在工作推进中重点聚焦“三个管理”,即:针对名目繁多的情况明确部门职责、加强联动,确保“无漏洞、无死角”;针对不同办学主体,采取不同管理办法;针对挪用办学经费、恶意终止办学等情况,着力加强对学杂费的规范管理。
本市将试点大学生进社区
2013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为17.8万人,与2012年相比基本持平。从就业进展来看,确实受到了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等因素影响,截至5月10日,本市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是44%,比2012年同期小幅下降 (2%),但还是高于2009到2011年的同期水平。
从总体形势上看,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大致有3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用人单位需求总量下降。我们目前掌握了15.2万条本市的用人需求,比2012年同期有所减少;二是现有需求和毕业生匹配度不高,今年约有10万本市高校毕业生希望在上海就业,如果仅从需求总量看是够的,但细分到具体要求,如专业、学历、综合素质等,就会出现人岗匹配不上的情况;三是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观念还有待调整,譬如在工作地点、岗位、薪酬待遇等方面要求比较高,一味地等待观望,反而错失了就业机会。
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教委等多部门正在研究试点“大学生社区服务计划”,今年先在本市1-2个区县试点,引导大学生到社区就业。
【校园伤害】
学生公共安全行为指南今秋发放
近年来,市教委每半年向社会公布一次全市中小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统计情况:2012年全市中小学生校园伤害事故每年发生1700起左右,其中校园死亡每年10人左右。通过整体分析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学生们在校内受伤主要是由体育活动、课间打闹玩耍等引发,均为轻微伤和轻伤;校内死亡主要为学生因病猝死,因情感、学业、家庭矛盾、玩耍自杀坠楼等。
2001年,上海出台全国第一部相关地方性法规 《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同时建立了一套高效的事故处理机制。近年来,我们还通过定期开展中小学校园风险勘查来降低校园安全风险,通过开展中小学师生识险避险自救互救演练来推动安全教育普及化和常态化。
最近,我们还完成了《中小学生公共安全行为指南》的编制工作,争取今年秋季开学时发放到每位中小学生手中,这一定能够很好地提升孩子们识险避险、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