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6月9日报道,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而半个月之后,全国几百万考生的高考成绩也将陆续公布。每年高考成绩公布的日子,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挂念学生成绩的,除了考生自己与家人,还有考生所在的学校老师与校长。这是因为,在几乎所有人眼中,高考的升学率就是学校教育品质的最直接证明。
但是在中国,却有着这样一些学校,这些学校以“盛产”高考状元出名,每年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的人数,甚至可以与一些省份输送清华北大的总数相媲美。而这些学校在地方上的“声势”之大,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独霸一方”,甚至有个别已经成为了地方经济的“支柱”。这些学校,就是人们所说的“超级中学”。
造就“神话”的“超级中学”
2012年的夏天,一张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毕业生的合影,在网上引起了关注。在这张拍摄于操场的合影中,衡水中学近万名学生整齐排列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圈,人数之多、声势之大,均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然而,在当地其他学校的校长们眼中,这样的一个圆圈,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将当地所有的优质生源吸干殆尽,以至于有人在谈起衡水中学时,干脆这样形容:“站起一个,倒下一片。”
衡水中学能够“独霸一方”,靠的正是每年其傲人的高考成绩。2013年河北省高考几乎是衡水中学的独奏表演,不仅囊括了河北省文理科状元,文理600分以上的考生也超过全省的五分之一。考入清华北大的104人使得衡水中学独占两校河北招生人数的80%,并成为河北自新中国成立以后首个两校录取学生过百的中学。
类似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不光河北省独有。在安徽六安,被称为“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里,每年上万名学生中有超过80%的人能够达到本科线,升学率之高堪称“神话”。在首都北京,著名的人大附中在过去的十年里为京城贡献的高考状元超过10位,每年考入北大清华者几乎是云南全省的两倍。2012年夏,这所中学的战绩更是到达了顶峰——包揽文理科状元。
吸干优质资源的“黑洞”
在孕育一个又一个“高考神话”的同时,由“超级中学”引发的对于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讨论,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超级中学”的崛起,虽然让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夜成名”,但却也破坏了这些地方的教育生态。高中虽然属于非义务教育,可优质资源过于集中,会让其他中学都变成薄弱学校,“状元”、进名校的学生集中在一所高中,这恰恰表明当地的高中资源极不均衡,优质资源十分困乏,这会堵死当地学生的求学路--进入薄弱学校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没有前途,进而放弃学业,而进入“超级中学”的学生,则被裹挟到名校争夺战中,应试教育更为严重。
而当优质资源集中在一所高中,这也就制造了权力寻租空间,给教育部门巧立名目变相收取高额择校费、借读费提供了机会,据报道,一些“超级高中”要求一些非“招生范围”的学生不仅入学要交数万甚至十万元左右的“入门费”,每年还要交数千元的高昂学费。这本质属于乱收费,但鉴于教育部门、学校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加之家长争相进入这所学校,地方政府甚至把其作为生财牟利的工具,可以说,这是教育产业化思维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继续。
从“超级中学”看中国教育的出路
“超级中学”的存在,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也是背道而驰的。为了在中考时进入超级中学,当地将出现与超级中学招生对应的重点初中、示范初中,甚至超级初中--超级中学现象,已从此前只存在于高中教育逐渐蔓延到初中教育,虽然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不得设重点校、重点班,但县乡政府将优质资源集中在少数初中校,是必然的。这其实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难以推进的障碍所在。
办少数几所“超级中学”,不是中国教育的出路,这只会人为堵死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加剧应试教育竞争,也妨碍义务教育均衡,更滋生教育腐败、败坏教育形象,为此,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鼓励高中多元发展、平等竞争出发,我国应叫停“超级中学”的建设,否则,任由这一现象泛滥,将对我国教育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编辑:信莲)
相关文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