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出口:从孤军深入到国家战略

来源:企业观察报
2014-06-17 08:58:25

核电出口:从孤军深入到国家战略

2013年11月26日,造价95.9亿美元的巴基斯坦大型核电项目在巴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举行启动仪式,巴总理谢里夫亲自参加破土动工仪式。该项目是由中国援建,预计6年内完工,建成后有望缓解巴基斯坦长期以来的能源危机。

 

6月9日至11日,以“核能——能源稳定的关键”为主题的2014年莫斯科国际核工展举行。中核集团率团参加这次共有31个国家、1800人参与的核能盛会,向国际核能界展示了我国核能最新发展成就——自主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

就在这次核能盛会举办之际,根据中核集团与国家原子能机构IAEA签署的《ACP1000通用反应堆安全审查(GRSR)合作协议》,中核集团一行10人前往IAEA维也纳总部,召开GRSR审查前第一次双方专家沟通会,增进双方沟通,加深了IAEA审查专家对ACP1000技术的了解。此举被认为是ACP1000正式启动了IAEA的GRSR审查工作。

据了解,“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指的是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两种技术的融合,被称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路线”。

“中核集团的这些动作,目的明确,就是为了加快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早日实现核电‘强国梦’。”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对《企业观察报》记者如是说。

核企出海拼杀得失参半

从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到南非、土耳其,再到英国,近年来,中国核电企业一直奔波在“走出去”的路上。但正像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此前在媒体上公开表示的,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在“走出去”的路上,人们可以看到由中核集团总承包,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承建的恰希玛核电站(一期),自投产运营至今,安全指标和运行业绩良好,受到了巴方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好评。

中广核集团2013年10月中旬签约参与法国电力公司在英国欣克利角建设核电站的项目。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英国核电项目建设的资金主要由中广核承担,该项目的总投资预算是140亿英镑,约合1400亿元人民币。

中广核集团还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开发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意向书,并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先后与南非合作,计划参与建设南非新核电站。

商务部官网也援引南非媒体的消息称,中国官方已表示希望参与建设南非新核电站。南非计划投入1万亿兰特(约5700亿元人民币),建设3座总装机容量为960万千瓦的核电站。

此外,中核集团还参与了阿根廷核电项目的投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核电项目中,按照目前的协议,中国企业充当的仅是资金输出的角色。这与日本、韩国等国家主要依靠技术“走出去”有着深刻的区别。

核电技术是敏感技术,各国对技术要求都非常严格,审批也严格,而中国在国外建设核电站方面仍然缺乏基于创新技术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这使得中国核电企业在参与国际核电项目的时候也屡屡品尝失利的痛苦。2013年4月,在参与土耳其一个核电站项目的竞标时,中国核电企业曾一度获得领先优势,但该项目最终采用了由日本三菱重工和法国阿海珐联手设计的Atmea1型反应堆。中国核电企业失利。

2012年5月,中广核集团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分别高调组成财团,宣布有意参股英国“地平线”核电项目,但最终败给了日本日立集团。

在本报记者获得的资料中显示,沙特宣布将在今后20年内斥资1000亿美元建造16座核电站,以满足沙特国内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的电力需求。

沙特这一庞大的核电市场,不仅吸引了中国,还有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美、英、法等世界级核电强国,而这些国家中的大部分已与沙特签署了相应的合作协议。一场激烈的角逐不可避免。

多年来,中国同上述国家在国际核电市场上的竞争往往以失败告终。在国内多家媒体的报道中,往往把这种现象归于西方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参与设置了诸多障碍。

但无论理由如何,都说明中国核电“走出去”仍处在一个艰难的过程。

缺示范 靠核心技术能否突围?

事实上,自日本福岛核电事故以来,俄罗斯夺走了大量的国际核电项目的订单,去年年底,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总裁谢尔盖·基里延科对媒体称,俄罗斯与印度核能领域合作计划在印境内建造15个发电机组。而韩国和日本也先后在阿联酋和沙特的核电项目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比之下,中国核电目前还很被动。

“国内示范堆建设问题是核电走出去受阻的症结所在。” 核电专家对《企业观察报》记者举例说,“例如南非,需要看你有没有示范堆、试验堆,如果不建设示范堆,无论技术路线如何,无论营销水平高低,走出去就会有困难,因而关键是示范堆的问题。也正因此,中国核电商业化地走出去,确实还有一段距离。”

据这位专家介绍,目前,中国的核电技术处于发展之中,二代改进型的技术应该说是很成熟了,但是福岛事故之后,中国决定以后都采用三代堆。三代堆就需要引进消化吸收的是AP、CAP,而AP1000还没有建成,CAP1400正在积极开发,现在还没有产业化。如果核电要出口只能是三代,而国内目前又没有建成并运行的三代堆型,这的确对中国核电走出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尽管现在国际核电发展形势逐渐升温,但是后福岛时代对核电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不容忽视。这里面就包括核电的经济性问题,而核电经济性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政府和公众的支持、建造时间、技术的成熟度和外部资源价格等都对其有直接的影响,中国核电也不例外。

当然,面对这一难题的不仅仅是中国。由于造价过高,导致核电前期投资风险巨大,目前核电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发展核电的首要难题。

与中国、印度、俄罗斯和韩国所采用的由政府支持的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建设核电站的模式不同,欧洲国家通常需要吸引私人资本或外来投资进行核电站建设,但欧洲国家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土耳其、匈牙利和白俄罗斯等国家,尽管政府积极支持建设核电站,但新建核电项目难以得到充足的投资,项目启动相对缓慢。

相比之下,中国经过足足30年的核电发展,已经具备了核电运行和建设的能力,中国核电的优势和竞争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向记者表示,中国核电企业在核电的设计、建造以及运营管理上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核电领域的“中国造”已经得到国外的认可。

因而中国企业希望,凭借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技术“突围”。令人鼓舞的是,我国由中广核和中核集团共同研发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完成初步设计并启动施工设计,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其各项技术指标符合美国、欧洲三代技术标准。

此外,我国在引进美国西屋公司AP1000技术基础上形成的自主化工程在技术上已定型并得到国家认可,部件国产化率已经达到80%,标志着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自主化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同时,中国核电在资金和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广核入局英国核电项目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充足的资金。同时,中国核电企业多年的安全运行经验也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添了彩。

从孤军深入到国家战略

国际能源署6月3日在伦敦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全球能源领域投资要达到48万亿美元才能满足世界能源需求。这个巨大的能源蛋糕,核能占有的分量不轻。

去年年底,国家能源局首次在其官网上提出了中国将主动与周边国家开展能源外交的政策,以推动包括核电在内的本国重大能源装备“走出去”。同时,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印发建立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方案的通知》,也对核电企业“走出去”给予方向性指引,以将核电“走出去”作为中国与潜在核电输入国双边政治、经济交往的重要议题。

目前,核电“走出去”可以说是已成为从国家层面到企业层面的一个共识。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促成核能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广核集团与法国电力公司在巴黎签署了关于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中广核将通过参股方式参与法国电力公司在英国新建核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双方将共同推动在英国的后续核电项目。这是中法两国首次在第三国共同开发核电项目,为我国核电出海带来了实质效应,也有助于增强中国核电品牌的崛起。

李克强总理也在出访时曾多次推介中国的核电技术,使得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国际化步伐急剧加速。

对此,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对记者表示,核电“走出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核电“走出去”面临的是国际市场的竞争。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等都把核电出口作为政治外交的一种手段。所以国内的核电企业应该在政府的指导下,加强协调合作,建立市场开发秩序。

以前,中国核电“走出去”被认为是孤军深入。这主要指在2012年,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各自同法国阿海珐和美国西屋参与竞购英国Horizon核电项目。这种各顾各的战略,直接削弱了中国与其他核电强国的竞争力。

对此,孙勤向记者坦言:“我们也反思了这种‘缺乏统一部署’的后果。其实,同业竞争,我们国内两败俱伤,反而外国企业渔翁得利。”

而且,在目前中国核电与国际核电的竞争中,还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据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中国核电“走出去”面临的配套政策不一致性问题还有待解决,而这就要求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的力度。

对此,有专家建议,如果能够有一个平台,根据中国核电“走出去”项目的需要,打包形成技术输出、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政策“集装箱”,这对核电企业走出去有很好的支持作用。

抱团出海才有胜券把握

为了加强相关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沟通交流,以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合力,在国家有关部门推动下,中核集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广核集团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

周大地表示,“走出去”产业联盟的成立在形式上,为我国核电企业抱团出海提供了合作机制,这将推动中国核电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由“孤军深入”进化为“强强联合”。

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在技术融合上也达成了共识。孙也坦言,在核电“走出去”战略方面,就用“华龙”一个声音说话,在保证安全性、先进性的基础上,一些辅助系统可以大同小异,面对不同用户允许有不同的选择。

中国核学会专家向记者介绍说:“‘华龙一号’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最新安全要求,具有比较优势和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也都自主开发了相关产品,而清华大学等单位研制的第四代核电技术也已在小型化实验中获得成功,并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那么, “走出去”产业联盟目前的作用如何?记者致电中广核集团有关人士表示,此联盟的成立,对中国核电企业“走出去”起到何种作用不好说。“但中国核电走出去可能需要一些条件,首先要拥有核电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很重要的。没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外面就不能谋求发展”。

国家能源局的知情人士也向记者透露,从有利方面说,作为一个不具备法人性质的行业自律组织,“走出去”产业联盟将按照“统一思想、把握市场、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通过有效的联盟机制,做好海外核电开发项目的沟通协调,加强日常经验反馈和信息共享,以便建设好海外核电项目。但不利的方面来说,这一联盟可以说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从利益格局来看它的有效性值得探讨。

孙勤对外声明,“华龙一号”的定位主要是出口,在国内,只是希望建设小批量。贺禹也表示,国内的三代核电技术路线是“一主一辅”,“华龙一号”只是辅线。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自然希望“华龙一号”只用作出口,不在国内形成竞争。

专家建言,推动核电“走出去”,国内核电企业就应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就应该对核电“走出去”所面临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实施战略等方面进行仔细论证研究,争取在核电全产业链达成“走出去”一致意见,为核电“走出去”开疆拓土。另外,结合目前的形势,三大核电集团以及设备供应商应该为了国家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形成合力,力推政府尽快制定“走出去”政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