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7月30日电(涂恬),本周,微软公司在中国的四处经营地点遭遇工商部门“突访”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
不出意料的是,微软被查的消息得到证实后,外媒几乎“一边倒”地站在了微软一方。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正在试图“挤压”微软,并结合此前高通被查的例子,大肆宣扬中国市场目前的“寒气逼人”。美联社的文章也认为,中国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避免对外国企业技术的依赖,换取本国企业的成长机会。
但是,不论外媒如何就此次微软被查事件进行渲染,其无法也无力否认的一个事实却是,对于全球任何一家跨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就其自身发展而言,已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选项。一家跨国企业想要在与中国“绝缘”的情况下拓展所谓的“全球业务”,也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那么,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此次微软被查事件呢?微软被查,对于目前在中国的广大外企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一点就是,相比过去,今天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依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极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就对外贸易来看,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总之,当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因此,外企也不能再用过去的思路来规划其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路径。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就称,与二三十年前的情况不同,中国现在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这一方面,中国或许仅次于美国。此外,从计算机到汽车制造,再到更加尖端的行业,中国自身目前都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不再迫切需要技术知识。从这些方方面面来看,外企都急需转变思路。
除了这一点之外,还需要认识到的就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内也已经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企业。这些企业经营者中的许多人也都有过海外学习或访问的经历,并具备国际化视野。有一部分优秀的中国企业甚至已经走出了国门,在国际上获得了知名度与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外企的优势会变得不再明显,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逐渐变大。而面对中国本土企业发起的竞争,外企要想继续保住自己的领先地位,就必须通过谋求自身发展的方式,而不是在面对竞争时消极被动,并将一切归咎于中国的市场环境不再理想。
最后一点就是,由于目前中国的企业经营环境已经变得越来越透明,无论是中国本土企业还是外企,想要在中国市场上成功,都不能依靠“小动作”,而试图违反中国法律,或是借钻法律空子来谋利的做法,自然更不可取。不管是之前因涉嫌贿赂被查的葛兰素史克,还是现在正在接受审查的微软,只要其在中国经营时动了不该动的心思,就没理由不遭到调查。
“来自高度发达国家的企业刚刚进入一个发展水平落差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时,其经营规避监管的水平远远高于东道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在过去,部分外企能够在中国享受到‘超国民待遇’,正是因为这一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的长足发展,中国监管水平赶上来自发达国家外资企业经营实践,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编辑:信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