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鳄逐鹿养猪业 "巨型化"能否破"猪周期"魔咒?

作者:周琳、沈而默 来源:新华网
2012-07-30 14:40:24

近两年来,正邦科技、顺鑫农业、新希望、大康牧业、雏鹰农牧这些本身就属于家禽饲养行业的上市公司纷纷加大了对于养猪项目的投入。

一些主营业务和猪没有任何关系的上市公司也开始加入其中。武钢股份在主营业务节节下滑的同时,在非钢业务上动起了心思,斥巨资养猪成了亮点,“一公斤钢材价格抵不上四两猪肉”的说法更是引来热议。

双汇集团还宣布,与山西焦煤集团合作,双方开工建设生猪屠宰加工项目,计划年屠宰生猪200万头,销售额将达30亿元至40亿元。

资本进入很难说能盈利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马闯认为,资本频繁进入养猪业,很可能与前几年生猪行情较好、养殖户获利有关,但是农产品价格常有波动,资本进入很难说一定能盈利。

马闯说,一方面跨行业养猪,企业可能在短期内面临技术队伍和管理经验上的匮乏;另一方面资本是否将投资农业作为长线发展的目标也存疑,这要求投资方的管理模式、思维方式都要作相应的调整。“未来猪肉价格也未必能一直坚挺,如果是投资短期,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单靠规模的扩大不足以支撑我国猪肉价格的稳定性,还是应多鼓励养殖户实现专业化生产,将我国的养殖户发展成国外的“农场主”。

不可否认的是,规模大对于抵御风险而言是有好处的。游丕荣说,生猪养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散养户,中国的规模猪场比较少,品种也不是很好;二是1990年之后到2000年左右,农民工进城打工,散养户减少,再加上1998年的猪价高涨,使得很多规模化猪场逐渐兴起,这是农村散养户逐渐向规模化拓展的时代;第三阶段是2002年至今,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中粮、钢铁公司、房地产商等巨头纷纷加入养殖业,我国生猪养殖迎来了很多‘巨型’的投资方。”

游丕荣认为,由于前几年行情不错,很多猪场赚取利润后都靠融资扩大了规模;如果猪价持续下跌,这些猪场必然面临银行贷款偿还、饲料价格高企等多重风险导致亏损。市场优胜劣汰后,类似中粮等巨头就能通过收购棚舍等方式继续扩大规模,对于我国未来实现均衡生产、压缩“猪周期”的影响有着积极作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