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竞相撤华 为何丰田反其道而行

来源:参考消息网
2014-07-10 16:56:31

日本《每日新闻》7月9日发表题为《无法忽视的13亿人口的大市场》的报道称,由于人工费上升和发生反日示威活动的风险增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的魅力正在消失。与日本企业撤离潮逆向而行,丰田汽车公司却决定在中国生产混合动力车(HV)整车。基干部件在日本以外地区生产还是第一次。混合动力车采用了丰田公司引以为傲的技术,1997年在世界首推第一款混合动力车普锐斯。

日企竞相撤华 为何丰田反其道而行
 
图为丰田NS4插电式混合动力概念车 新浪网 图

丰田着力混合动力车市场

2013年11月,在上海市以北、长江以东的江苏省常熟市,丰田公司斥资700亿日元兴建的该公司最大规模研究开发设施--丰田汽车研究开发中心(TMBC)落成。它占地面积大,拥有5栋研究大楼,还有5.2公里周长的网球场。

2014年,在这里开发的混合动力车卡罗拉和雷凌将在中国发售。在研究开发中心里,丰田公司和其合作者广汽丰田的技术人员正在对样车进行调试。

其实丰田进入中国市场有点晚。公司在全球的汽车销量约为998万台,但在中国所占份额只有4%。不仅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相差甚远,甚至被日产汽车甩在后面。

据报道,丰田公司1964年以出口皇冠车迈进中国。70年代将中国技术人员邀请到日本研修,为培育双方企业关系做了一些事情,在中国开始生产汽车则是在2002年,比大众汽车晚了17年。

了解中国的财界人士这样解释丰田此前的举措:“丰田是能代表日本的世界性生产商。一旦进入中国,绝对不能撤出。不能认为日本会放弃中国市场。

丰田公司一位负责人说,“丰田迄今为止比较谨慎,今后就不一样了”。连龙头企业都一改谨慎态度的原因,是中国市场的未来潜力。2013年公司新车销量为2198万辆,约为美国的1.4倍,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而要保持在全球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人口13亿、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2的中国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巨大市场。

在中国,由于大气污染和对汽油需求增大,电动汽车等环保车成为政府补贴对象。目前将混合动力车纳入补贴范围的事宜也在讨论中。

报道称,丰田不打算把在中国生产的轿车再进口到日本,而是本着“当地生产当地消化”原则在中国发展。

熟悉混合动力车技术的丰田汽车研究开发中心的松本真一副社长说,“将与中国国内的零部件生产商合作,打造出与日本同样品质的混合动力车”,表现出与中国生产商加强技术合作的决心。他表示“零部件生产商多了以后,我们的生意伙伴也会增多,工作起来会更轻松”。

曾拼命阻止技术流出

“丰田很保守,关键时刻没有向兄弟伸出援手。”负责产业政策的中国国家发改委干部公开对丰田公司提出批评。报道称,这是2011年10月,丰田章南社长出席丰田汽车研究开发中心开工仪式时发生的一幕。

据报道,80年代,中国曾要求海外生产商出示设计图,作为向中国出口汽车的条件。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企业都提供了设计图,但丰田断然加以拒绝。同一时期,丰田也受到与之合作中国企业的要求,希望能在当地进行生产,但因中国方面外币不足、在进口零部件方面可能存在困难而作罢。“关键时刻没有向兄弟伸出援手”的说法,似乎在指上述历史。

一名日系经济团体干部说:“作为建设工厂的交换条件,被要求转让技术是常有的事。”联系到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发展,担心技术流失的声浪不绝于耳。丰田公司负责人表示,“混合动力车涉及材料、零部件生产商,是整个日本的技术结晶,不是丰田可以随便转让技术的”,丰田显得对防止技术流失非常紧张。

丰田汽车研究开发中心的设施内部,也有禁止合作单位技术人员进入的区域。零部件设计图只向相互签署了保密协议的生产商提供。中国技术人员一般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再送到日本研修并培养爱社精神,以防止人才流失。

松本副社长肯定地说,“技术流失是不可能的”。

中国汽车企业群雄割据

报道说,2013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国际汽车展幕后,发生了颇能代表中国汽车业现状的一幕。“展示最新技术的都只是日美欧企业,这种展览还是别搞了。”这是约50家中国汽车企业高管与政府干部举行非公开座谈会时,民营企业、吉利汽车公司的李书福会长说的话。

在中国,包括国有、民营在内,共有超过100家汽车生产企业,可以说是群雄割据。国有企业与海外生产商设立了合资公司,对技术转让比较依赖。“国有企业负责人通常几年一换,很难实施长期技术开发”,日本企业负责人指出了中国国有企业的弱点。他还说,“在日本退休的汽车技术人员受聘前来工作的情况不少,但失望而回的也不少”。

吉利公司李书福会长的发言表现出对本国汽车技术落后的愤怒,但据说国有企业老总们反应平淡。

吉利公司虽然是民营企业,但2013年的汽车销量达55万辆,挤进了国内前10名。公司投入了庞大的研发资金,2014年4月在北京汽车展上展出了自主开发的混合动力车。2010年吉利公司兼并瑞典高档车品牌沃尔沃的举措曾震惊世界。密切关注中国汽车业的日本行业团体负责人指出,“目前在技术和品质上日本生产商还略胜一筹,但将来如何就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