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21日讯 (记者 何珊)“高密度人口集聚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它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没有一些专家学者担心的那么大。”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在近期召开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研讨会”上指出。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研讨会在京召开。
周牧之认为,中国在城市治理上过分强调人口规模和密度给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带来的压力,缺乏对高密度人口是城市发展活力重要基础的认知。未来中国需要纠正这种错误认识,提升城市治理的智力,通过提高DID(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即人口密集地区的质量和规模,提升城市的发展活力和品质。
此次研讨会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报告正是引入DID这一概念,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对中国2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方位的量化评价,揭示了人口密度与城市各类指标表现之间的规律,为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树立起了一套“数字化的标杆和参照系”。
报告将每平方公里5000人以上的地区定义为人口密集地区(DID),并将DID人口与城市主要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DID人口与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品质高度相关。
“实际上,DID人口规模越大、结构越好的地方,经济发展越好,社会治理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也越强。”周牧之说。
周牧之提出的高密度人口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观点,其实反映了中国一直以来在选择城镇化路径上存在的分歧。他说,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先是经历了几十年的逆城市化政策,再到小城镇发展政策,直到近年才明确了以城市群作为基本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认识到大城市以及城市群的作用,但是对高密度人口集聚的积极意义仍然缺乏认识。
“上市公司数量是一个检验城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好指标”,周牧之说。报告把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在上海、深圳、香港三个主板上市公司的数量与一些重要的城市指标做相关分析,发现主板上市公司数量跟城市的交通枢纽能力有很强的相关关系,特别是跟机场便利性的相关关系高达0.87,但最强的相关性体现在城市金融、IT、文化、体育、餐饮酒店、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辐射力(界定城市某一功能为外部利用程度的指数),上市公司数量与这些辐射力的相关关系非常强,有的甚至达到完全相关。
周牧之总结,“一个城市要孕育出上市公司,需要方方面面功能的支撑,这就注定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在报告中,主板上市公司数量和DID人口的相关关系高达0.85,呈现出极强的相关关系。
“因此,主板上市公司高度集中在各项辐射力较强,DID人口庞大的城市”,周牧之说。报告指出,主板上市企业排名前30位城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总和在全国的占比高达近70%。 报告还从人口、GDP、二氧化碳排放量、PM2.5等方面的表现,对东亚两大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北京市域)和东京都市圈(由东京都、神奈川县、琦玉县、千叶县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
分析表明,北京的市域面积约为东京都市圈的1.2倍,常住人口和DID人口都约为东京都市圈的60%,北京的GDP大致只是东京都市圈的三成,人均GDP也还只有东京都市圈的一半。但是,北京的单位GDP能耗却是东京都的7.4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东京都市圈的4.7倍。结果导致,人口规模和GDP规模都远低于东京都市圈的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是前者的1.2倍。
“由此可见,与东京都市圈相比,北京亟待通过落实都市圈发展战略,优化城市DID空间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周牧之指出。
周牧之强调,DID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相关性是极强的,虽然给环境生态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中国的专家学者过分强调后者,而忽略了前者的重要性。
周牧之坦言,不是世界上所有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表现都好,例如巴西圣保罗、印度孟买、尼日利亚拉各斯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也很大,但面临着严峻的贫民窟等问题。
这又引出了另外一个命题。同样的大规模人口却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问题出在哪里?周牧之回答,问题就出在“城市智力”上。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表现与城市治理所需要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空间规划只是一个环节,还有基础设施水平、财富分配、交通组织、能源组织、生活组织、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一个城市智力水平的具体体现,”周牧之总结。
(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