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鲍师傅”糕点在京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其进行了几年的维权之路取得了新进展
法治环境的完善助力“鲍师傅”维权之路
提起网红店“鲍师傅”糕点,很多人并不陌生。2013年,北京电视台美食频道在北京地区开展寻找“北京十大排队名小吃”的活动,“鲍师傅”糕点店被消费者投票选中,BTV美食地图节目对其雍和宫店进行了报道,“鲍师傅糕点”由此名声雀起,成了著名的口碑网红小吃。可在其走红的同时,侵权问题也成了困扰“鲍师傅”品牌创始人鲍才胜的一大难题。
据了解,“鲍师傅”品牌原创者和商标持有人北京鲍才胜餐饮管理公司,近几年分别向全国范围内侵权的公司发起维权行动,其中向侵权行为最为恶劣的北京易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发展的加盟商发起了18起诉讼,另对全国范围内61家侵权店已经完成保全及发函流程,准备提起诉讼。现阶段南京、苏州、北京已有7起诉讼已经结案,其中调解3起、案判决4案。所有结案均判定被告商标侵权,共计获得赔偿款35万元,另有11起诉讼正在进行中。
当前,市场存在大量抢注知名度较高商标、侵犯他人在先权利、占有公共资源、反复抢注等商标恶意抢注的行为,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逐步加强整治力度。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在北京揭牌成立,建立了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依法保护,促进形成法治化、便利化的良好营商环境。
2019年2月1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公布了《关于规范商标申请注册行为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拟通过完善商标法律制度,形成遏制非正常申请商标注册行为的长效机制,对“恶意申请”、“囤积注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处理办法、赔偿标准等进行明确,为遏制非正常申请商标注册行为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事实上,中国已经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完备且高标准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走过了发达国家通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立法路程,目前建立起了从法律、规划、政策到执行机构等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管理的完整体系。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组织开展“溯源”、“净化”、“雷霆”等商标、专利执法专项行动,查处专利侵权假冒案件7.7万件,同比增长15.9%;查处商标违法案件3.1万件,案值5.5亿元。
“鲍师傅”品牌创始人鲍才胜认为,“鲍师傅”打假维权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主要归功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商评委和各级法院等国家机构,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违法侵权打击力度的良好环境,让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对行政执法的信心不断增强,进一步营造打击假冒和山寨、尊重原创和品质的社会风气。
边维权边发展
鲍才胜是个品牌意识强烈的人,对于针对“鲍师傅”的侵权行为,他一直没有放弃运用法律武器追究责任,与此同时,更没有放弃对产品和品牌的研发和发展规划。
据悉,“鲍师傅”由个体工商户走向公司发展,已引入资本方,并通过投资方的帮助以及核心管理团队的强化学习,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将鲍师傅品牌打造成“口碑网红”,不做在网络上爆红却迅速陨落的“流星”,而是打造一个长久发展的实力品牌。
在硬件方面,除北京二环附近的部分老店外,“鲍师傅”全国范围的店铺均采取大店策略,在面积、装修、品牌VI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同时建设了从透明厨窗、前厅监控到远程监控的高标准“明厨亮灶”工程,从硬件上提升“鲍师傅”。
在原材料方面,面粉、鸡蛋、奶油、糖类等都选用国外进口或国内一线品牌,同时建立了专业的产品委员会,每推出一种产品都会经过反复的试验、试吃,确保最优的口感,也根据各个产品的特点指定了详尽的生产、销售标准。
除了开好店铺、做好产品,积极打击山寨假冒不仅是维护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同时也是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鲍才胜公司专门成立了打假维权团队,加码维权力度,在各大城市开设直营店的同时,向各地假冒侵权店主动出击,向有关部门投诉乃至法院诉讼,花费自己大量是时间和经济成本去维护品牌和消费者的权益。
(图片由品牌方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