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管理机构揭牌 海淀发布加强非公企业党建重要文件

中关村科学城管理机构揭牌 海淀发布加强非公企业党建重要文件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29 11: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29日上午,中关村科学城管理机构揭牌仪式暨海淀区非公企业党建大会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举行。

中关村科学城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承担着打造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功能。成立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是北京市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创新举措,目的是进一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通过改革、创新、重构全新的组织架构,建立与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功能高度匹配的新型管理机构;探索构建与央属科研院所、高校、创新型企业、创新服务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高水平、大尺度、深层次融合创新的区域大创新治理体系;搭建具有战略前瞻性和适度灵活性的新平台、新机制,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乃至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更好发挥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作用。

据介绍,中关村科学城将围绕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布局,全力推进网络安全领域国家实验室、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重器”建设,加快推进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原始创新基金等各类市场化基金作用,深入实施概念验证计划,加快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全新通道。围绕推动“硬核创新”,高标准做好国际人才社区规划建设,加快集聚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和团队;全面对接驻区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全方位服务各类重大创新平台,着力推进人工智能算法和芯片、量子信息、颠覆性材料、生物科技等前沿研究储备和新技术突破。围绕培育“硬核产业”,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医药健康等高精尖、硬科技产业领域,完善“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为产业赋能,全力打造人工智能源头创新中心区;前瞻布局5G基础设施和产业链,催生一批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围绕构建中关村科学城新型城市形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科学城南部地区,加快空间优化布局和业态升级,依托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关村智造大街等载体,打造高端创新创业与城市创新发展深度有机融合的新样板;在科学城北部地区,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服务短板,加快实现产业园区向多功能、国际化、宜居型科创社区和创新创业城区转型。

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海淀区将主动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在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中的组织作用,狠抓中关村科学城规划和重大项目落地,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保障。

会上,海淀区委常委、副区长李俊杰宣读了海淀区委关于表彰海淀区非公科技领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组织以及命名“党建挚友”的决定。授予王小兰等50名共产党员“海淀区非公科技领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张式俭等50名党务工作者“海淀区非公科技领域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东华软件股份公司党委等50个党组织“海淀区非公科技领域先进党组织”称号,林菁等50名企业负责人“党建挚友”称号。2位获奖代表现场进行了交流发言。

当天,海淀区还发布了《关于海淀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实质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作用意见》) 《关于海淀区非公科技企业党建改革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和《中关村科学城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支持办法》(以下简称《支持办法》)三份文件。 海淀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志军介绍,《若干措施》和《作用意见》是新时代海淀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探索,《支持办法》是对中关村科学城人才的配套政策。

据悉,《作用意见》是为适应新的形势制定的,新提出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和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的四个标准。《意见》的出台,使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标准体系探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通过做标准、创标准,建立可操作、可约束的标准体系,引领企业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若干措施》的出台是为了解决海淀区非公科技企业党建工作在实践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机制共16条改革措施,新提出了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服务工作的融合办法,让党建业务互促互通,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容易边缘化的问题,使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由被动开展向争相开展转变,这是对全国非公企业党建前沿探索的一个推进。

据了解,《支持办法》是区委政府对已执行6年的“海英计划”进行修订升级。升级版紧扣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功能定位,围绕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领域和我区优势方向,在配套服务好中央和市级层面认定的各类人才基础上,优化区域人才品牌,形成错位、持续支持态势,既注重顶尖、领军人才的引进,又关注青年英才、高潜力人才的培育,推动人才结构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