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智慧与东北亚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东亚智慧与东北亚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0-13 10: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9年10月11日和12日,“东亚智慧与东北亚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和日本京都产业大学世界问题研究所共同主办。研讨会上,来自日本京都产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中日两国的知名学者就东亚文明在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社会构建、经济发展领域的影响等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举办的缘起及意义,认为重构东亚传统智慧并将它们的现代性因素运用到东北亚关系的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

整场研讨会分国际关系、社会、经济、哲学四个研讨主题。在第一场国际关系主题中,京都产业大学世界问题研究所所长东乡和彦(TOGO KAZUHIKO)教授认为,当今国际政治的中美对立中,无论被卷入任何一方都不属于日本外交中固有的“和之外交”结果,即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通过分析中美两国在世界政治中的角色变化过程,并结合当下数字革命时代的特点,东乡教授指出日本应以正确的“和之外交”姿态面对中美两国的对立。北外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以德国汉学家福兰阁(Otto Franke,1863-1946)撰写的,并收录在他1923年出版的《1894-1914年列强在东亚:论战争(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因》一书中的,有关晚清政治的文论及对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分析文章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的角度对福兰阁所提出的三国还辽内幕进行分析,同时根据现代国际关系的原理对福兰阁所提出的东亚新秩序进行了解析。

第二场研讨主题是社会,北京外国语大学章晓英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不存在西方的围绕私人领域展开讨论的公共性,视公共与国家为二元对立,我们应该将学习西方的公共精神和挖掘利用中国文化传统资源相结合,为当今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京都产业大学中谷真宪(NAKATANI MASANORI)教授考察了日本最早的宪法《十七条宪法》的“和”的概念,描述了作为日本文化的核心“和”的思想的谱系。

第三场经济主题的发言人是京都产业大学岑智伟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何蓉教授,岑志伟教授将日本农业经济研究学者柏佑贤提出的“包”和明清历史研究学者黄宗智定义的“第三领域”概念视为历史性中国式“公共领域”,将其作为研究理论前提,重新定义了作为解释明清至现代的动态“传统中国”中的“公共领域”,即“包=第三领域”的观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何蓉副教授以当前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背景,围绕学术界对中国是否应该加入CPTPP,将面临何种困难和挑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的问题所展开的讨论和研究,进行了其中主要观点的总结。

第四场哲学主题的发言人是京都产业大学的森哲郎(MORI TETSURO)教授和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森哲郎教授比较了中国被认知的“普明的十牛图”和日本被熟知的“郭庵的十牛图”,探讨了中日文化的差异和东亚智慧的深层含义,并通过对《十牛图》的传统解释的再考察,探讨了前期西田哲学的纯粹经验•自觉•场所的发展意义。吴根友教授以王夫之(1619-1692)的“文明史观”为例,探讨了东亚“近代文明观”的形成,认为当代东亚及整个亚洲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应该从古老的东亚智慧中学习和平发展的政治智慧,建设和平的东亚和亚洲,最终为建立和平的世界作出贡献。会议闭幕致辞中,李雪涛教授和岑智伟教授分别对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予以了肯定,并表达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京都产业大学双方今后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会涉及国际关系、社会、经济、哲学四大主题,吸引了校内外的师生旁听会议,并对每场发言进行了提问和热烈的讨论。本次会议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的学术影响力,为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了中日学者的学术交流,更为师生们提供了学习机会,开阔了他们的学术视野。

(文中图片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