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一 科技报国——记山东科技大学崔洪芝教授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崔洪芝教授团队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涉海高品质金属材料、能源材料、高性能材料、极端环境下的耐磨蚀材料……一项项新技术在崔洪芝的攻关下,应运而生。

初心如一 科技报国——记山东科技大学崔洪芝教授

来源:光明网 2020-02-14 11: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崔洪芝教授团队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崔洪芝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第一线,脚踏实地做科研,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伟大。自1989年硕士毕业到山东科技大学以来,一晃三十余载,她的初心始终如一,那就是立德树人、科研报国。

初心如磐 许身报国——记山东科技大学崔洪芝教授

  崔洪芝教授作为科技界代表受邀参加2020年春节团拜会

立德树人,为国育才

崔洪芝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学高为师,身正示范,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是她读硕士研究生时,她的导师李承欧教授对她说的。

为了践行这一寄语,她从30年前站上讲台开始,就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进课堂听课观摩,密密麻麻地记下自己的听课心得和学生的课堂反应;为了上好每门课,她首先研究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前景、课程体系和所上课程的地位作用,从致用觉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备好每节课,她大量查阅相关参考书,优化教学内容,即使现在也是如此;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课前熟悉学生、课上与学生互动、课后与学生交流,并根据自己的讲课感受和学生意见,认真完善教案,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未改。崔洪芝能叫上每一个教过的同学的名字,有一次一个学生因生病未能赶上崔洪芝教授的《金属热处理》课程,专门请同学带着录音机将崔老师的课程录下来,学生说:听崔老师的课每一堂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堂都不舍得落下。

初心如磐 许身报国——记山东科技大学崔洪芝教授

  崔洪芝指导学生做实验

每级新生入校,学生最期待的是听她进行专业引导。面对一双双纯洁而又困惑的眼睛,她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挑战,用“‘材,可通穹宇,料,可定天下’。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石,是现代科技进步的核心。大国重器,科技振兴,离不开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离不开代代材料人矢志不渝的卓越奉献。学习材料,其乐无穷;研究材料,奥妙无穷;开发材料,创意无穷;发展材料,潜力无穷”……这些不是辞藻金句堆砌,而是发至肺腑感言,坚定了学生学习材料专业的信心,激发起了学生学好所学专业的热情。

崔洪芝不但重视学生专业引导,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作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多年身赴科研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她上课从不照本宣科,总是结合材料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将自己和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由浅入深,娓娓讲述,启发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崔老师讲课能抓人心、吸人眼球,她讲课总是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和科研经历把所有的内容串起来,用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引入,不但让你明白学什么,而且让你明白为什么要学和怎样才能学好,所以我们最喜欢听她上课”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1999级学生,现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部副总经理、中国科学院青岛疗养院院长刘邦武,每次回校都会这样描述当年上课的情景。

惟真求新,是科大的校训,也是崔洪芝立德树人的教学风格。多年来,她始终站在教学实验第一线,坚持以本为本,将自己课题组研究实验室的全部研究条件面向本科生自主综合教学实验开放,供本科生参观、实习使用,还亲自给学生介绍学科前沿态、科研工作方法,演示材料分析、合成、制备的过程,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尽管为此需要负担大量的材料消耗及实验支出费用,但为了学生熟悉和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锻炼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她义无反顾地常年坚持,营造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育人氛围。

严师出高徒。在她的亲自指导下,多名本科生在学期间一作发表了SCI论文,获得推免资格,有的通过免试推荐和统考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华攻读硕士研究生。她累计培养博士生、硕士生60余人,大多数已在金属材料加工领域成为兼具理论底蕴与实践能力的行业骨干,有的成为重点大学知名教授,有的成为企业老总,有的在北大、清华等学校继续深造,有的成为大型企业的技术骨干。

坚定初心,科研报国

谈到了自己从事科研的初心,崔洪芝说,“从大学到读研究生到工作,在30多年的时间里,我对科研的最早的兴趣来自什么?来自于读大学时老师经常说:咱国家材料、装备不过关,我们想进行海洋勘探,勘探不了;我们想深井作业,实现不了……原因是什么?材料不过关!这使当时十六七岁的少年深切感觉到材料多么重要,下定决心将来要做科研,要读研究生,要为祖国开发新材料。1989年硕士毕业后来到山东科技大学,一直就是科研的这种浓厚的兴趣,攻克材料难题这种强烈的追求,一直伴随着我,这就是我的科研初心。”

“中国‘卡脖子’的领域,一大半是材料问题”“新材料的确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我国目前许多关键工业领域的材料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影响了弯道超车”……说起执着材料事业、材料的重要性,崔洪芝总是按纳不住心情。

初心如磐 许身报国——记山东科技大学崔洪芝教授

  崔洪芝在山东泰山学术论坛上作报告

1982年,崔洪芝考入大学,开始学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当时对这个专业一无所知,认为这个专业枯燥乏味,有一些抵触情绪。当她听到老师说:我们国家钢铁冶金、石油开采、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之所以落后,关键是没有性能过关的金属材料,而要提高性能必须进行热处理。老师的话激发了她学习材料专业的使命感,下定决心踏踏实实地学。

1991年,她26岁时申请到了第一个科研项目——煤炭科学基金项目经费2万元,研究煤炭行业大量消耗的高性能耐磨材料及制备技术,开始了她走进科研一线的征程。在此之后的20多年,她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坚持在实验室与团队和研究生一起打拼,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开发等离子表面强化处理设备和工艺,填补了我国实用性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空白;不断赴企业考察、试验,主持完成“等离子控制原位冶金反应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机械、冶金、矿山、内燃机等行业广泛应用。

近年来,针对材料的磨损、腐蚀性能不足,材料性能要求多样化、成本居高不下等一个个“硬骨头”严重制约着发动机缸体、曲轴、矿井大型液压立柱等技术的发展,崔洪芝带领团队迎难而上,鼓励大家,“我们承担的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为国家、行业、企业负责”。经过近五年的研发,开发了耐磨蚀组合材料以及高通连制备技术,“通俗来讲,就是通过计算设计、高通量制备及表征技术,针对不同工况要求的靶向性能,快速优化出最佳性能的材料和工艺,给关键的零部件穿上‘量身定做’的耐磨耐蚀‘防护衣’,可延长使用寿命3倍以上。”

涉海高品质金属材料、能源材料、高性能材料、极端环境下的耐磨蚀材料……一项项新技术在崔洪芝的攻关下,应运而生。

正是这样,三十余年如一日,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崔洪芝依然坚守在实验室,穿梭于应用现场,一次又一次接受挑战。一个个课题研究、一项项科研发明创造、一次次技术改进升级……

近年来,崔洪芝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30篇,获发明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

谋势而为,错位发展

2007年,崔洪芝初任院长时,学院成立仅3年,教工30多名,规模小、底子薄,面临挑战、困难可想而知。但她与大家一道研判新材料的发展机遇,分析学校和材料学科在长期服务矿山行业中形成的基础和优势,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科研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支持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提升高度、拓展宽度、延伸长度”的立体式发展发展思路,推动学院跨越式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本为本,巩固提升本科教学评估成果,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师生评教评学制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学院形成了由其领衔的领军人才团队,涌现出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专业建设成效逐渐凸显出来,其中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建设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名校工程建设重点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

在学科建设方面,她积极倡导“顶天立地”,主动贯彻国家科研发展战略,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布局学科方向,厚植学科特色。同时,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材料学科ESI于2019年9月进入全球前1%。学院建成了山东省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示范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海洋耐磨蚀材料与表面改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耐磨蚀材料工程实验室3个省部级学科平台;2个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和1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

在教学和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她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挖大树与育好苗结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过长期努力,学院已培育出了几支80后年轻人为骨干的创新团队。崔洪芝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照她的话说:“将年轻人发到跑道上,自然就能跑起来”。她希望带动和激励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希望他们放眼未来,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希望他们的发展像“射线”而不是“线段”,在她的培养下,一批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

在科研方面,她发挥自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优势,引导青年教师结合国家需要、学科基础、自身优势确立方向,带领青年人进现场、寻合作、写本子,拓宽视野,迈开步子。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其中,耐磨蚀材料团队完成的技术成果,先后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五年来教师发表被SCI收录论文5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

她主张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要主动融入国民经济主战场、行业和区域主战场,提出“依矿向海”加快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调整研究方向。目前形成了海洋耐磨蚀材料、高能束表面冶金、海洋腐蚀与防护、塑性成形与数值模拟、新能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特色方向,开发出了一批有前瞻性的技术成果,并广泛应用于海洋、交通、冶金、石油、化工、电力、造纸等行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提升了办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为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她积极争取不同渠道的经费支持,整合现有教学科研资源和社会力量,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如今学院已拥有了高分辨透射电镜、电子探针、高分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综合热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等高端仪器设备,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培养的毕业生基础扎实、工程能力突出、适应性强,进入潍柴集团、中车四方、万华集团等等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面向未来,崔洪芝提出,坚持依矿向海、强化特色、错位发展,提出了学院三步走的发展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0年,是发展决定阶段,我们的目标提升材料学科ESI前1%排名;完成专业调整,建设一个新工科专业,获批新旧动能转换专业群;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进入B,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第二阶段到2025年,是学科影响力和实力提升阶段,学院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人才,聚焦行业和地方需要,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获批国家级平台;形成高端人才带动教学科研方向、支撑学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建成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平台;第三阶段到2035年,是实力凸显的领跑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在海洋工程材料、轻量化材料等方向,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雄关漫步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期待崔洪芝和她的团队成员、同事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如期实现宏伟蓝图。 (郑均衡 韩洪烁)

(郑均衡 韩洪烁)

【责任编辑:曹原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