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两种身份,住进漂亮集镇,出门就是工人
——平江县三十都村易地安置小区见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彭世民 胡敏智 记者 徐亚平
5月18日上午,在平江县龙门镇位于集镇三十都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挖土机正在作业,130米的断头路已然全部打通。
龙门镇党委副书记方羡军介绍说,今年3月份,镇上召集三十都村易地安置小区业委会及部分业主代表一起议事,大家提出如果能打通安置点旁边的山头,到集镇上可少走1.8公里的弯路。镇政府经过多方协调,推掉山包,修建了一条12米宽的马路,还有半个月就可以硬化通车,大大方便了安置点居民的出行。
三十都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共安置贫困户186户671人。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得安心、过得顺心、感到舒心,满足搬迁点的孩子就近上学,在建设安置点的同时,龙门中心小学也实行整体搬迁,征地42亩投资2500余万元新建镇中心小学,新校区与安置点只有一墙之隔,孩子们出了家门就是校门。
放学的时候,记者碰到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女生,名叫丰喜红,今年13岁,上六年级。她告诉记者:“我家住在安置区6栋,以前住在泉水村,每天要走3公里山路,再坐6公里的摩托,前后花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现在每天花几分钟就可以到学校。”她说话的时候,一脸的笑容。
走进三十都村集中安置点,宽阔平坦的道路、美丽的绿化带、崭新的公共配套设施、醒目的文化墙,历历而来,整个环境不亚于城市里的小区。
“新居焕彩盈门秀色,华厦落成满座春风。”贫困户从农村搬进城镇,从危房搬到新居,生活改变了,环境改变了,如何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引领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镇党委书记张创国称: “目前,镇里重点要解决好易地搬迁人员的生计问题,统筹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抓优配套服务,确保搬迁群众享有同等城镇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居民待遇……”
记者看到,与集中安置点一路相隔的马路对面,投入建设资金1600多万元的龙门镇卫生院正在破土动工;安置点的后面,投入100万元新征收小区后侧3亩多地打造公共菜园、建立居民议事堂正在规划进行中。
据了解,今年在三十都村易地搬迁点组织了5场专项招聘会, 85人达成就业意向,61人已经就业。通过扶贫车间帮助就业一批,把胖子香食品厂打造成扶贫基地,在名誉厢包厂、绪新服装厂、慈母米面厂、枫树服装厂建立4个扶贫车间,解决60个贫困人口就业。同时与联沪服饰、绿天包装材料等公司达成投资意向,目前正在落实场地租赁手续,落户后预计可新增100余个就业岗位。
在龙门镇名誉服装厂扶贫车间上班的王向荣告诉记者:“我家是从福寿村搬迁过来的,丈夫何仁友、大儿子何燕军常年在广东务工。为了方便照顾正在上高一的小儿子,帮扶干部在家门给我介绍了工作,让我能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且能够长时间陪在孩子身边。”
一路上,记者见到进进出出的居民,他们相互打着招呼,彼此像是老朋友一样……
(徐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