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诗家偷闲,千载汨水溯源(5)|| 四顾山光接水光(论诗)

在山水相映、古木参天环绕的黄庭坚纪念馆溪山自在楼,采风团60余名诗人、作家、学者围绕一条江和屈原、杜甫、黄庭坚三大诗人,探讨传统意义下的诗意写作。诗人、作家们与黄庭坚纪念馆依依惜别……  (黄庭坚纪念馆。

四方诗家偷闲,千载汨水溯源(5)|| 四顾山光接水光(论诗)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6-16 17: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四顾山光接水光

——四地诗家“溯源汨罗江”纪行(之论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欧阳林 胥扬 周敏 姚望

日月千秋在,江河万古流。长约250公里的汨罗江,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血脉,从江西省修水县出发,浩浩汤汤,悠悠西去,在汨罗与湘江、沅江交汇。6月14日,“溯源汨罗江,一路诗意行”采风团从平江出发,继续溯江而上,在修水县黄龙山上,与这条文脉之江的源头相会,并拜谒诗宗黄庭坚,在黄庭坚纪念馆里,探讨屈杜传统意义下的诗意写作。

“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 黄龙山上,云雾缭绕。采风团成员登上山顶,在标示着“汨水源”的巨大石碑下,齐声朗诵诞生于修水的诗宗黄庭坚的诗句。不远处,溪流潺潺,在石涧跳跃。这涓涓细流,就是从海拔1500余米的黄龙山上流下的清泉,也是汨罗江的源头之水啊。

探访完汨罗江的源头,采风团来到修水县城。修水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县,也是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黄庭坚纪念馆座落于此。一下车,暴雨倾盆,整个地面已积满水,打落的树叶在水面上翻卷。仿古建筑前,诗人、作家们高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仿佛,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这位伟大的诗宗朝圣。

黄庭坚一生作诗2800多首,以杜甫为宗,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风格奇崛,成为“大江以西”即“江西”流派的诗祖。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山谷词》)。他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说理细密,最具宋诗艺术特色;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黄庭坚还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晃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在山水相映、古木参天环绕的黄庭坚纪念馆溪山自在楼,采风团60余名诗人、作家、学者围绕一条江和屈原、杜甫、黄庭坚三大诗人,探讨传统意义下的诗意写作。

“这是采风活动的最后一站,我们将一起度过一个诗神眷顾、诗意迷漾的下午。”论诗开始,汨罗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著名作家舒文治以主持人的身份开篇。

七百里修江烟波浩淼,五千年古艾人文深蕴。修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汝琴对采风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修水县的两大家族、两片叶子和一个传说。她希望诗人、作家们在这片文化的热土上,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和诗意的涌流。

“汨罗江不长,只有两百多公里,但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条古老而真实的河流,是一条让人的灵魂变得深邃的河流。溯源汨罗江,切切实实是灵魂的洗礼,是精神的返乡之旅。”《湖南文学》主编黄斌说,“有关传统下的诗意,也是一种精神和灵魂的返乡。是一种境界、一种开阔、一种悠长、一种出发,一种回到自身血脉的守望,而不是固步自封,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优秀诗歌,无论东西,都是我们的上游和源流。”

雨,依然淅淅沥沥下着。论诗会上,思想的火花仍在跳荡。“我感觉屈原、杜甫是我的亲戚,黄庭坚是我的大舅子。这种感觉真的美,它能让你触摸到三个中国顶尖文人的基因。”知名作家、安徽省作协副主席胡竹峰说,“我有时候想,如果把身体里关于屈原、杜甫等的影响拿走会怎么样。我想,我们身体里的文化基因会单薄很多,就好像一座山突然被削平了好几丈。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进行诗意写作,是给我们鸡零狗碎的生活增加一种润色。”

汨罗江,是一条历史文化名江,更是一条诗意之江,她从东到西,由小到大归湖入海,从古人所造“汨”字依然可以推断,当时的“仓颉”是看清了这条江不停追逐太阳这一特质的,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习俗和文化,历史与未来,似乎都是这种特质的暗理明示,因此,她诱发的诗意基因也就独特新颖而耐人寻味。“这种诗意是独立不迁、不拘流俗的;是充满忧患、悲悯众生的;是浪漫唯美、勾连宇宙的。”汨罗市政协主席彭千红认为,写作既要诗意文采,又要引领思潮。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激荡。论诗会上,彭东明、樊建军、易青群、潘刚强、戴逢红、刘石林、秦晓梅、张战、李宁、赵燕飞、罗建平、刘子华等诗人、作家、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探讨诗意写作。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论诗结束时,窗外的雨也停了。大地,一片澄净。诗人、作家们与黄庭坚纪念馆依依惜别……

  (黄庭坚纪念馆。李杰 摄)

 

(徐亚平)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